| 手机首页 | 学校新闻 | 学校视频 | 放假时段 |
2025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系统指引。11月13日,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教育导报》在第1版专题报道《读懂“心理十条”:家长有方法,孩子更阳光》中,特邀我校初中德育安全处主任袁成、初中心理健康教研组组长姚静等一线教师、校长及教育专家,共同围绕政策内涵与家长关切问题展开深度解读。
政策解读显专业 聚焦民生关切点
在“心理十条”政策背景下,袁成主任聚焦“睡眠保障”议题,从学校、家庭和班主任等多维度提出系统性建议。他指出:“睡眠不足不仅影响记忆力和免疫力,还可能诱发心理问题。家长需树立‘健康优先’理念,明确一次未完成的作业可以补救,但透支的健康难以挽回。”袁主任建议家庭层面设立“睡眠红线”,学校层面建立作业统筹与分层机制,班主任则需定期调研学生睡眠情况,形成“家校协同、作息共管”的睡眠保障闭环。
姚静老师则围绕“网络素养”问题,提出“认知算法、做技术主人”的教育理念。她强调,家长应通过“家庭数字公约”“息屏行动”等具体策略,帮助孩子构建批判性思维,增强网络隐私意识,打破“即时满足”依赖,引导其在虚实之间建立健康平衡。
两位老师的专业见解,展现了棠外初中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深厚积累与引领作用。
实践深耕筑防线 棠外落实见真章
学校先后被评为“成都市首批心理实验校”“全国心理辅导特色学校”“心理教育百校工程科研基地”“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等,棠外初中始终将学生身心健康放在首位,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心理十条”精神,已构建起多维度、全覆盖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
睡眠管理机制科学化:作为四川省教育学会2023年度重点课题子课题单位,棠外初中独立主持《“健康生活”理念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落实学生睡眠管理的实践研究》,其相关成果不仅被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教育导报》2024年第26期头版刊登报道,更斩获四川省中小幼校家社协同育人优秀实践案例一等奖。初中创新实施“睡眠盲盒认知启蒙+ 21天督导+家校作息公约”模式,通过《睡眠与大脑》科普课堂、党总支专题会议、睡眠主题班会与公寓管理协同推进,系统提升学生睡眠质量与学习效能。
心理服务全域覆盖:打造“预防—干预—发展”三级心理服务链,开展“逐梦初三释压”“书签传能量”等特色团辅活动,融合压力水桶绘画、飞轮效应讲解等互动形式,增强学生心理韧性。2025年以来,共组织心理团体辅导30余场,覆盖学生2000多人次;常态化开展心理委员培训、学生成长讲座及“5·25”心理健康主题系列活动,营造全员关注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
家校社协同深化推进: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棠外初中家长慧”微信专题、入户家访、社区联动等渠道,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心育网络。学校联合社区开展“关注心理健康 呵护心灵成长”“党员教师进社区·志愿服务践初心”等专题活动,推动协同育人常态化、机制化。同时,将心理健康理念融入学科教学,通过分层作业、常态好课打造等方式,切实减轻学生学业压力,营造阳光积极的成长环境。
教师心育能力系统提升:学校组织开展“践行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德心共育力”专题培训,覆盖德育行政、班主任及全体教职员工,强化全员心育意识。持续开发校本心育课程,推动教师从教学者向成长导师转型,筑牢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防线。
“落实‘心理十条’不是任务清单,而是教育温度的具象表达。”袁成主任强调。近年来,棠外初中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不仅在校内落地生根,更通过省内外交流辐射广泛影响。未来,棠外初中将继续深化“健康第一”育人理念,以系统化、专业化、人本化的举措,推动每一位学子在阳光下自信、健康、全面地成长。
(初审/袁成 复审/毛泽民 终审/殷梦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