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离今年9月的新学期还有近半年时间,但沪上许多准备升学的学生家长,早就开始为子女张罗升学的事宜了,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升入重点学校。然而,家长们大显身手显然有点乱了章法。想出种种办法,可能使自己的孩子得益,但对别的学生来说,并不公正。学校方面处于艰难的处境也就不可避免了。
现象聚焦一 托关系写条子
小张同学在班上的成绩并不算好,可他口气却很大:我肯定能进某某中学。小张说,我爸爸是某外资公司的“大人物”,和某某局长很熟悉,局长曾经打过包票,我上学的事包在他身上。小李同学父母的“后台”虽然没有小张那么硬,但如果加上自己的成绩等方面综合测评,进好学校也有一定把握。小李妈妈说,到那时让当记者的亲戚写个条子,可以起到大作用。
现象二 搞赞助送实物
陈女士已做好给儿子交赞助费的思想准备,并托人联系她自己物色好的学校了。儿子成绩不好,不过教过他的老师都说这个孩子还是挺有潜力的。如果让他去考,估计考上的把握不大,那就只有出赞助费一条路了,从目前的情况看,学校那边倒也挺规范的,什么条件交多少钱规定得很严,不能乱来。她儿子的情况交两万元也就可以了,她听了安心不少。
现象三 买房子进名校
在某企业当副总的朱先生原来住在普陀区,12岁的孩子今年升初中预备班,他希望儿子能到徐汇区的一所中学,而按有关“就近入学”的规定,普陀区的学生很难有机会到徐汇读书。于是,他听从了房产开发商的建议:在学校附近买一套房,这样和理想中的学校“就近”了,入学也就顺理成章。今年2月,他花60万元买的商品房已经交付,当别人还在孩子进这所学校托关系忙碌时,朱总觉得胜券在握了。
现象四 瞄准出卷老师
为了让孩子考取理想中的某外国语学校,几位家长商量出了一个办法,瞄准出考卷的老师,于是,大家联合请某某出卷的老师为孩子做家教,虽然出价不菲,每位家长和学生都觉得很踏实,搞家教的老师也心照不宣。也有家长追求的是模拟考试的“密卷”,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买下了目前所有的模拟试卷,再请专家拿出观点,挑出“精品”后让孩子复习。
家长择校标准
学校的品牌:上海有许多百年以上的名校,有丰富的办学经验,这些有名的学校大多是重点学校,如高中阶段的重点中学,还有一些是被选作课改基地的学校。口碑:大多是通过朋友或亲戚介绍,口碑的形成主要是这所学校的升学率、获奖情况等方面。是否有办学特色:对有些家长来说,与其是选择学校,还不与说是选择学校的特色,如外语,艺术类特色等,对家长很有吸引力。离家远近:一位家长说,上海这么大,不可能让孩子早晨坐1个多小时的车去上课,因此,学校离家的远近是必须考虑的。是否寄宿:对于寄宿,上海的家长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寄宿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而反对者认为,把孩子放出去,就很少与孩子有时间沟通了,不利于对孩子的培养。如本市寄宿制的重点中学基本上都在环线以外。
家长的希望
现在,家长最关心的有三件事。首先是公办学校特别是初中能提高质量,办出品牌;其次,能够多渠道地了解学校的情况,收集学校的信息,为孩子选择学校提供参考。第三,转制学校、民办学校招生、收费能更规范。
名校校长成了“杨白劳”
为了“躲择校学生的家长和关系,躲条子、票子和人情”,名校校长被迫暑期“大逃亡”,许多校长晚上12时以后才敢回家,可一上楼梯,台阶上家长排排坐。有的校长凌晨四五点钟打开门,门口蹲着家长,静悄悄的,还真不打扰校长睡觉。没着没落,校长们只得躲开通讯网,躲开学校。有条子、有票子,更有软磨硬泡的决心,这种择校生的家长比逼债的黄世仁还厉害。他有过硬的关系,写来的条子一定要让你买账;他不怕花钱,更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一位校长无奈地说,别人都说她是个有名的“难说话”的人。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够到她这所学校就读,请什么人写来的条子都有。条子来头有大有小,学校都不敢得罪。但学校名额有限制,校长变不出更多的招生名额来,就奉送她一个“难说话”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