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优质高中,竞争残酷
2003年3月17日    时间:2003年3月17日 浏览数: 打印

  就高中“瓶颈”问题,正在北京开会的三位广东教育界全国人大代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发表了各自看法。

  优质高中学位太少,滋生了不少怪现象

  “优质高中学位太少,滋生了不少怪现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羽梅作出了如是表述。

  王羽梅告诉记者,去年,即便是韶关市的重点中学———田家炳中学,也仅有3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升入了当地的省级重点中学———北江中学,比例少得可怜。然而,“升入省重点=90%跨进大学门”的道理谁都懂,每一年,韶关都有不少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儿女“挤”进北江中学而煞费苦心,但最终只有少数“分数差得不多”而且“有实力交费”的学生能够如愿以偿。

  王羽梅认为,就整个教育体系而言,如果说高中与大学之间存在那么残酷的竞争还可以理解,因为从高中到大学毕竟是个大的跨跃;但由于高中学位尤其是优质高中学位紧缺这一“瓶颈”的存在,致使从初中到高中也要经历这么残酷的竞争,让人难以接受。“非重点高中与重点高中之间差距太大,对孩子成长十分不利。”王羽梅说,重点高中得到的投入多、收到的赞助多、教师的收入多,这样极易形成良性循环;而非重点高中好学生不愿来,好教师留不住,极易形成恶性循环。

  王羽梅对普及高中教育的思路表示欢迎,但她同时认为,各个高级中学之间应均衡发展,这并不是说不要优质高中,而是说有关部门应通过资源调配等措施,使力量稍弱的学校摆脱恶性循环,与重点学校齐头并进。

  她说,在现有资金十分紧张、不太可能均衡分配的情况下,不妨多几条思路,比如将质量稍弱的一些高级中学整合起来,集中优势兵力谋求发展;或者以重点高中“吞并”非重点高中的方式,将非重点高中带起来。

  目前的教育呈“金字塔”型,高中处于“塔尖”

  说起高中学位紧缺,老百姓为争一个优质高中学位“挤破头”的情况,全国人大代表、普宁市第二中学校长温俊义深有体会。

  温俊义表示,目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高教事业发展迅猛,在校生比例逐年上升;同时,对普九也相当重视,近年来对改造薄弱学校、调整中小学布局、解决贫困地区教育欠债等问题都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但是,对于夹在两者中间的高中教育,似乎就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他指出,目前我们的教育呈“金字塔”型,高中教育处于“塔尖”,以此作为支撑高等教育的基础,显然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以广东为例,每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为204.8人,在全国排名第19位,与广东经济地位很不相称,而且与群众对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的需求也不同步。温俊义建议,在普九基础上,要整体地对全省如何全面科学地发展高中教育作出规划;同时要加大对高中教育的投入,建设一大批示范性高中,解决学位紧缺的问题。尤其对申报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政府更应该大力支持,加大投入,让优质学位走进千家万户。

  温俊义表示,他很赞成分步实施普高教育,如珠三角经济发达的地区,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也应该让高中教育像义务教育这样深入人心。“名校办分校,也是对优质学位不足的一种补充”。温俊义十分认可目前许多名校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做法,利用自己的品牌和无形资产,与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合作创办分校,他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位的供求矛盾。

  在粤东、粤西和山区,县城的高中挤破头也难进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龙川县第一中学校务处副主任魏初城认为,在广东山区和东西两翼一些地区,高中学位不足导致人力素质难以提高的窘境,可能比珠三角发达地区更为严重。

  他说,广东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近几年高中考生被大学录取比例大幅提高。广东的大学招生还将继续扩容,力争几年后达到在校大学生80万人的规模,按大学四年粗略估算,每年至少新录取大学生20多万人,才能达到这一规模。但是,整个广东去年的高中毕业生也只有28万多人,如果高中学位不扩容,将造成较高的大学录取比率。

  他认为,这样的比率也意味着广东高校招生必须降低“门槛”,这既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广东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基础,但目前的高中教育难以满足这一需求。“珠三角地区经济基础较好,相对来说高中教育搞得不错。但是,在广东东西两翼和山区不少地方,九年义务教育都还没搞好,更不用说高中教育了。”魏初城说,广东要想加强高中教育,并非只是说说即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卡住了发展:钱!

  魏初城说,在东西两翼和山区,按现在的教育财政投入,无论县一级、还是市一级,都很难有足够的资金增加高中学位。在这些地区,一样存在县城的高中挤破头也难进,乡镇高中却招不满的不平衡状况。他解释,农民很现实,如果孩子能考取比较好的高中,借钱都要让孩子读完高中考大学;但如果孩子只能读师资建设都比较差的一些乡镇高中,家长大多都要“掂量”一下花费和考大学的可能性,不少孩子就是在这种“掂量”中丧失了继续就读的机会。

  他建议,在东西两翼和山区各县市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采取重点投入的策略,不应“分猪肉”般摊薄教育资源。对各县一间或几间重点高中有倾斜地多投入一些,创造比一般高中更多的高中学位,增加示范高中对其他中学的辐射效应和师资培养。

  

〖信息来源:www.c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