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比赛是教育行政部门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而举办的课堂评优活动。这几年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有增多趋势,既反映了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蓬勃发展,也折射出了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但也不可否认,一些教学比赛存在形式主义等问题,使得广大教师对教学比赛失去了热情,指责者有之,炮轰者有之,呼吁取消者也有之。这些想法不是没有道理,但都有局限性,值得商榷。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教育不能没有教学比赛。
追求动机和目的的统一。教学比赛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封闭式备课,参赛教师独立钻研,设计教法;二是开放式备课,上课内容由教师自选或由主办者提前通知给教师。毫无疑问,只有在后一种情况下,学校才可能“兴师动众”,指派本校骨干甚至外请名师加以点拨。如此虽有浪费人、财、物之嫌,但学校对教学比赛的重视,往往会产生隐性效应,即引起广大教师关注并革新课堂教学,这可能要比领导在大会上说课堂教学如何如何重要有成效。而采取封闭式备课的教学评比会更真实、更公正,对学校特别是教学管理负面影响小,因为上课只带教材与教参,是真刀真枪的磨练,成了真我的展现和个性的舞台。
不管如何,我认为动机和目的的统一向来是教学比赛追求的目标,这是不能凭一时一地的情况就能加以否定的。那些演戏式的评比的确令大家反感,这只能说明有些评比与我们理想中的教学评比尚有距离,绝不能因为活动存在瑕疵和问题就否定活动本身。
教师的成长不能没有教学比赛。试问,今天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有几个不是从教学比赛的硝烟里走出来的?不要说全国、全省了,即使在我们这样一个只有80万人口的县级市,一位教师的成长也必须通过教学评比的洗礼。评教学带头人要获得过“百节好课”的……否则最多评个“教坛新秀”,更不要说是市级“双十佳”与“带头人”了。仅就语文教师而言,哪怕他指导学生发了很多文章,或者他的教学研究成果见诸教育报刊,但只要他没有在“百节好课”评比中获奖,那么他永远不可能“再上一层楼”。你可以批评这种管理制度,你也可以指责这种培养体制,问题是绝大多数教育行政部门都在这样做。这就是我们广大教师生存的家园和发展的空间——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不大可能脱离教学评比而另辟蹊径。“一课走红”的事在从前是闻所未闻的,但现在的中青年特级教师就不同了,哪位没在级别不一的教学评比中脱颖而出过?所以,教学评比已不可缺少,如果该组织的教学评比没有组织起来,也未必就是对本地区教师关爱、负责,至少对那些有潜力走向全国的青年教师来说是不公平的。
教学比赛亟须提高实效。实效包括两方面,第一是对观摩教学评比的教师来说有实效,主要体现在可学上。这种教学首先是真实的,拒绝课前“做手脚”,防止为手段而手段。第二是对参加评比的教师有实效。无论是对开放备课的教师而言,还是对封闭备课的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评比获得提高,无论是观念还是技能,哪怕有一点长进也是可喜的。目前亟须改进“评比结束后打一个分数给一个奖了事”的现象。事实上,对教师来说,这次评比只是其个人专业发展的一个环节、一次机遇,我们应该把评比看做一个过程,评比结束后须与赛课教师进行对话,评委和听课教师都可以坦言自己的看法,包括商榷意见和改进建议,以引导参赛教师清醒地看待自己的成败得失,反思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