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沐浴人文的阳光
2001年12月4日    时间:2001年12月4日 浏览数: 打印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一个学生,曾一本正经地问他:“我学这些东西能得到什么呢?

  ”欧几里德沉默片刻,叫来仆人吩咐说:“给他6个铜板,让他走吧,这是他想要得到的东西。”下面没说这个学生当时的反应,但人们知道欧几里德的大部分不为铜板而学的学生留了下来。在那个时代里,“欧几里德”们占大多数。他们研究算术是为观察数的性质,唤起思考的能力;学习几何是为引导灵魂接近真理和激发哲学情绪,掌握“善”的本质和形式,这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现实,是他们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今天的学生中,“欧几里德”已成少数,倒是有很多的学生排着队,大方地走到老师面前,摊开双手问:“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呢?”是啊,学生能从老师那里得到什么?学生又最应该得到什么呢?

  1884年,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发表了一篇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人们兴趣和关注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样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斯宾塞却给出了一个物质至上的答案,那就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因为在他看来,科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然而,人们通过斯宾塞观点的实践,却发现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说:“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很显然,我们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是有前提的,就是必须以人性完善为终极目的的“价值”。这是人文主义教育观始终坚持的核心观点。科学主义教育观认为,这一终极目的太抽象、太浪漫、太脱离实际,毫无意义。然而实践证明,终极教育目的不仅必要,而且还应置于教育价值体系的最高层次。没有这个教育目的,教育就没有理想和信仰,就会庸俗不堪。历史上大凡偏离这一终极目的的教育,都没有将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只是当“工具”来“制造”,当“产品”来“生产”。于是,商业主义、职业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作用泛滥,教育单一的经济价值充斥了人们大脑。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批评这种教育是“忘记了方向的教育”,是“丢失了另一半的教育”。今天,我们已看到,缺少人文阳光照耀的教育所产生的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小学生为能有更多的时间玩耍,可以出钱“雇”同学完成作业;中学生能够冲破年龄、情感、意志的防线,为得到几个打游戏机的钱,可以杀害亲生父母;大学生为了过“理想”的生活,可以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与肉体……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我们的教育者实在应该好好地体味这一句话。否则,教育出来的学生就有可能“像一架安装了坏发动机起飞了的飞机一样,不但会自身毁灭,而且也给别人带来牺牲”。

  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取向,每天都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如实地展示着。对于教育,我们除了一如继往地投入激情之外,如果能有对人文关怀更多的静观和沉思,让教育能时时沐浴人文的阳光,应该说是不为多余的。

  

〖信息来源:www.k12.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