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兼备探实质,继往开来促高效
——棠外高中语文组深入探讨“3+1”教学模式的高效运用 刘剑英/文 周永孝/审  时间:2010年11月13日 浏览数: 打印

  2010年11月11日,棠外高中语文组全体教师齐聚高2013级3班,听郑琼老师的“3+1”教改课,课后全体老师和与会领导在会议室展开热烈讨论,深入探究“3+1”教学模式的高效运用。

  郑老师对高一上册散文单元的《小狗包弟》一课精巧设计,引导学生质疑、释疑、阅读与写作;老师声情并茂,相机点拨归纳、拓展延伸。在研讨会上,与会者积极发言,时时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开阔了思路,深化了认识,会场不时传出会心的笑声和峰回路转的喜悦。

  德高望重的特级教师邵培德老师从课文的历史背景引入,阐述课文的精神实质是“对人性的反思”,他阐述语文的精髓是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他提醒教师“3+1”教学模式的运用应该重视课堂生成,引导学生质疑,教师点拨要到位。教务处周永孝主任用“人狗情未了,闲笔不等闲”为讲话题目,讲解怎样深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人文精神、悲剧价值,他还就“3+1”教学模式特别强调:“顺序可以灵活、比重可以调整、频率可以重复”。党政办杜宗平主任讲解研讨课文的路径:着眼单元,紧扣体裁,重视习题;找突破口,抓关键句,上精彩课。他指出教研组、备课组要形成集体研究的风气,希望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喜欢语文,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老师。教研组长彭光秀老师语重心长的指出现在对语文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们要自觉提升教学教研能力,研读文章要由文字到文章,再到文化,他说“3+1”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调动学生,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参会的每一位教师都发了言,大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讨论郑老师的课,畅谈自己对“3+1”课改的困惑和理解。

  通过这样专心的听课和深入的评课,使执教者和听课者都得到许多启发,加深了对“3+1”教学改革的辩证认识,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从而有力地保证高效课堂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