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哈利·波特》引领下,一大批引进版的魔幻小说迅速俘获了青少年读者的心之时,很容易让人们误读:国外似乎只有这类幻想小说,国内读者只对这类小说感兴趣。实际当然并非如此,经过三年对魔幻小说的狂热追逐,读者的口味是否也该换换?从今年年初起,另一类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小说进入了读者的视野,与魔幻小说完全不同,它们反映校园的现实生活。
杰奎琳·威尔逊在英国是与《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齐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的小说在英国非常畅销,达90万册之多。作品被翻译成40种语言在全世界出版。今年年初她的4本获奖作品《1+1=0》、《非常妈妈》、《手提箱孩子》、《坏女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杰奎琳对当今儿童的生存状态十分关注,关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面临的问题、他们的欢乐和幻想,以及他们那特有的幽默。作品的读者对象大多是8至14岁的孩子,尽管其主人公多以女孩为主,但同样深受男孩的欢迎。
无独有偶,最近,由加拿大当代著名作家戈登·科曼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作的“布鲁诺与布茨”丛书被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再版,这同样是畅销全世界的一套小说。布鲁诺和布茨是麦克唐纳男校的学生,他们又是惹事生非的高手,顽皮男孩布鲁诺的形象尤其突出,是青少年读者津津乐道的对象。1986年即18年前,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曾经出版过这套书,也给现在三十岁以上的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样两套在国外极受欢迎的校园现实小说被引进到国内,能否引领青少年新的一场阅读热潮?是否能抢回一些魔幻小说的市场,乃至与魔幻小说形成抗衡之势?
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和出版人。他们一方面表示对校园现实小说看好,另一方面拒绝用“抗衡”一词。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王泉根认为,儿童小说分为两种,一种是超现实的,远离现实或者真实生活,进入到幻想、陌生化的世界里,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是想象的刺激,最典型的自然是《哈利·波特》和《魔戒》;另一种是身边的文学,非常贴近现实生活,写的就是青少年的世界,故事的地点就发生在他们周围,情节是他们经历过的,人物也是和他们有着同样个性和想法的,所以这些较容易被他们接受和认可。王教授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多种精神营养,国外幻想、冒险类小说的引进是对中国原创缺乏的有益补充,但自从《哈利·波特》以来,青少年阅读“一边倒”的情景因其过于单一,有矫枉过正之嫌。因此,目前很需要引进校园生活小说。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过现实小说,早在《哈利·波特》之前也出版过一系列幻想文学,该社张秋林社长也认为想象力丰富的魔幻小说和贴近生活的校园现实小说应当是并行的两条线,以便让读者有多元的选择。两者不是抗衡的关系,更不能一方代替另一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叶显林也说正是出于“一边倒”的状况,才有意去寻找另一种类型的儿童小说。杰奎琳的书内页配有插图,内文设计活泼,很能调转读者部分兴趣。叶显林说在英国,杰奎琳和罗琳能轮流“做庄”,但在国内却远非那么容易。与杰奎琳的书同时出版的,也是该社的“当代欧美畅销儿童小说”系列之《幽灵船》、《精灵国来的陌生人》、《法老的诅咒》,面对同样陌生的作家,读者更多选择了后者,三本幻想小说上市不到1个月就销售了2万册,前者则不到1万册。
“布鲁诺与布茨”丛书因版权问题一直没有再版,期间不断有读者写信给出版社,希望能再看到这套书。在这样的呼声中出版的书,因此张社长对这套书的前景很乐观,他说今年年底销售量可达到5万套。
对两类小说的市场前景,王泉根教授说他自己很看好布鲁诺这一人物形象,因为“淘气的小孩最容易成功”,淘气的孩子性格多样化,也因此有很多故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