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2004年5月29日    时间:2004年5月29日 浏览数: 打印

  每次家长会,总有一些家长说自己很难同孩子沟通,孩子对他们不是敬而远之,就是心怀畏惧,即便能够勉强相处,孩子也很少真正袒露心声。

  的确,像这种情况,要想发挥家庭对孩子的良好影响和教育就无从说起了。因此,只有拆除彼此之间的无形隔膜,让家长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有利于家庭教育发挥功能,才能使家长会获得真正的效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不妨试用以下四把钥匙:

  首先,应该保持童心,和孩子交朋友。众所周知,当一个人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时,就会敞开胸怀,畅所欲言了。而孩子往往表现得更加突出。家长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除了应具备朋友间的真诚、亲密、关心等特点之外,关键的是要保持童心,这更是消除两代人心理代沟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付之于实际呢?

  1、要关注并参与孩子的兴趣与爱好。比如一起看动画片漫画书,做游戏猜谜语,为孩子讲故事等。当家长同孩子自然地打成一片时,就会有共同的语言,这样双方的交流才会不知不觉地水到渠成。

  2、不妨向孩子诉说“心里话”,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把自己放在同孩子平等民主的位置上,做个“小大人”,让孩子感觉家长也像他们一样,也是有烦恼有心事的,并从中体会到上辈人对他们的信任与重视。日子一久,孩子就会把你当作倾诉的对象了。

  3、做孩子的表率。比如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早锻炼、做事认真等习惯,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让自己先做到,并通过比赛、游戏等共同活动的方式在情景中感化孩子。“身教重于言教”,这样做胜过苦口婆心地讲解。

  其次,要把握爱心,注意尺度。许多事例表明,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严或者溺爱都会加大两者之间的距离。前者往往让孩子畏惧、压抑、紧张,做事犹豫不决缺乏主见,而后者却使孩子不听话、撒娇、任性、为所欲为、以自我为中心。总之,孩子这些不良性格和不好习惯的养成无不受到家长“爱”的影响,而结果大多使孩子被这种扭曲的“爱”所变形,淹没。所以,上辈人一定要协调好彼此间对孩子的教育,统一和把握爱的尺度,切不可凭个人的一时性情或喜怒无常,或百般娇惯,或棍棒相加,一旦上述行为在孩子心中打下烙印,不但损害了家长的形象,而且与家教宗旨背道而驰,伤害了孩子。

  再次,要多赞美和鼓励。林肯说过,每个人都喜欢人家的赞美。其实人性最深切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拿破仑),而孩子尤其需要。这不仅吸引着孩子向你真心靠拢,倾听你的教诲,还将每时每刻从积极乐观的一面影响着孩子的生活与成长。卡耐基也曾指出,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真诚的赞美可以拉近心灵,批评和耻笑却会拒人于门外,把事情弄糟。“诚于嘉许,宽于称道”,这是值得每位苦于无法同孩子交流的家长深思的。

  当然,最后一点就是跟孩子接触交流要持之以恒。家长切不可以工作忙没时间等为借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做往往容易前功尽弃。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要家长把上述四点纳入日常生活中去反复实践,相信会有成效的。

〖信息来源:www.k12.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