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仅有44户、174人、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的苏北小村,近两年来却接连考出41名大学生,2个研究生,平均每4个村民中就有一个大学生,几率之高,实属罕见,是方圆数百里著名的“才子村”。纷纷扬扬的传说使这个苏鲁豫皖交界处的小村变得神秘起来。那么,这个偏僻的穷村是怎样“生产”出如此之多的大学生的呢?
2001年8月21日,江苏丰县王沟镇袁寨村庞庄的村口,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迎风而立,远处,一个约18岁左右的女孩骑着自行车飞奔而来。
“通知书来了吗?”老人问。
“来了———”随着一句干脆的回答,女孩已一阵风似的来到了老人面前,从包里掏出一个大大的信封:“江南大学!”
两天后的8月23日,村民庞明义的三儿子庞训廷也收到了华东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庞明义喜不自禁,竟在自家的门口“噼噼啪啪”地放起鞭炮来。
半个多月后,村里另外两个学生王焕焕和张强也分别收到了中国矿大和南京大学的的录取通知书。
十里八乡的人们震惊了:“这才子村,真是名不虚传,风水就是好……”
教师世家出才子
赵仁义是村里第一代大学生。50年代初,他第一个考上了山东金乡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在山东鱼台县任教。他教书一生,贫穷一生,惟一富有的便是“桃李满天下”。
当了一辈子“孩子王”的赵仁义虽然并不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话正确,却也固执地认定一个道理:要成大器,惟有读书!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三个儿子全报考了师范院校。如今,大儿子赵德光(赵涛涛之父)在丰县宋楼中学任教;二儿子赵德胜在附近的袁寨村丁堂小学任教;三儿子赵德华在丰县民族中学任教。赵仁义弟兄三人,老二赵仁礼也是50年代的大学生,他的儿子赵德亮毕业于青岛建筑工程学院,2000年,赵德亮的儿子赵传鹏又考上了武汉科技大学。老三赵仁河在家务农,可他的三个孩子有两个在读本科大学。赵仁义一家二十几口人,光教师就有5人,新老大学生共计10人。赵家也因此成了村里闻名的“教师世家”、“才子世家”。
在庞庄、在丰中、乃至在丰县,赵仁安有一句妇孺皆知的名言:“误了种地误一季,误了读书误一辈子。”
在庞庄,像赵仁义、赵仁安这样的教师就有14人,在他们的营造下,教育孩子上学成才成了村民生活的主旋律。
熬暄糖熬出大学生
1999年8月20日下午,庞庄村广播喇叭里一遍遍地播放着一条消息:“今晚庞庄有电影。”听到广播的人们纷纷猜测:“肯定是谁家的孩子又考上大学了!”他们猜得果然不错,赵仁义的三弟赵仁河的小儿子赵德福以全县第五名的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了。不少人专程到庞庄来“取经”,却了解到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歇后语:“卖暄糖的孩子考上大学———熬出来的!”
老实巴交的赵仁河,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几亩薄田供三个孩子上学。农闲时,赵仁河便拾起他的熬暄糖的手艺,挑着担子来到山东东营做生意。所幸的是,孩子们都很争气,从小学到中学全是优秀。1997年,大儿子赵德峰考取了彭城大学。又喜又忧的赵仁河走亲串友地为儿子筹措学费。如今,小三子赵德福考上了人民大学,赵仁河这种又喜又忧的感觉更强烈了。提起儿子考的学校,村里人没有哪个不竖大拇指,可这5000余元的学杂费,又让赵仁河无所适从。大儿子赵德峰正上大二,开学也要四五千元,这就是说,这个暑假开学,他一次性要往外掏上万元钱。这可是他赵仁河活了大半辈子还没见过的钱啊!
最终,该卖的卖,该借的借,七拼八凑之后,还是在外打工的女儿赵玉景寄来的几千元钱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提起这个女儿,赵仁河的心里便有一种久久不能平复的愧疚。女儿原本学习成绩极好,可当初没钱供她呀!
既已牺牲了女儿的前程,两个儿子就一定要让他们上好大学!到学校报到前,赵仁河若有所思地拍拍儿子的肩膀,说出了令上大学的儿子也惊诧不已的话:“贫穷就是最好的大学!”
把钱花到刀刃上
穷人家的孩子有志气,那么庞庄的“富家子弟”呢?
王公清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富户。80年代起,他就带着工程队在新疆干建筑。干着干着就发了,成了村里腰缠万贯的大款。可他总感到心里空空落落的,尤其是看到别家的孩子一个一个地考上了大学。于是他对儿子说:“人家说有钱的孩子都是纨绔子弟,都是笨蛋,你就给老子争口气,让他们看看。”
可尽管儿子费尽了心血,可第一年高考,还是落榜了。王公清不服气,拍拍儿子的肩膀说:“一年不行,咱再干一年,总有考上的时候。”他与儿子一起总结了失利的原因,并花高价把儿子从乡下转到丰县民族中学(县二中)补习。第二年高考,儿子终于给他争了一口气,考上了华北师范大学。王公清大喜,在家里大摆宴席。有人问他:“你腰缠万贯,让孩子干点啥不好,何必非要上学呢?”
王公清举着酒杯,向大家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个乞丐,遇到了一个会点石成金的神仙。神仙点出了好多金子送给他,他却摇头不要,神仙问他:你到底想要什么?乞丐说:我想要你那个能点出金子的手指。”王公清顿了顿,把杯里的酒一饮而尽,接着说:“虽然为了他上大学花了大钱,但钱要花在刀刃上,我就是要让他有一个可以点石成金的手指……”
俺们就认这一行
赵天沛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个研究生,也是村里学历最高的在学生。在华东石油大学读本科时,赵天沛同时修了两个学位。他是学校里最忙也是最好迟到的一个学生。2000年毕业时,赵天沛不但一下子捧回了两个学士学位,他还拿到了一张硕士生的录取通知书。
赵天沛的父亲赵仁倍是丁堂小学的校长,当了一辈子教师,受了一辈子穷。从没穿过皮鞋。是乡里最寒酸的一个校长。但赵老师心里踏实:咱儿子是研究生,你们的儿子是吗?
在庞庄,农家不论贫富,都把培养孩子读书成才作为家庭的头等大事。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全村老少都会前去祝贺,回家后就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人家考上了××大学,将来你可不要被落下了。”多年来,一种读书攀比、考学相竞的村风逐渐形成。
大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走出村去,“才子村”的名气越来越响,惹得周围十里八村眼睛红红的。于是,人们纷纷跑来“取经”:你们庞庄咋出了那么多的大学生?你们有啥秘方没有?庞庄的老人们笑笑说:俺们庞庄风水好呗!在庞庄的周围,四条大马路纵横交错,成“井”字状把村子围在中间,风水先生说:庞庄被一顶八抬大轿抬着,最出贵人哩。纷纷扬扬的“说法”使庞庄变得神秘起来,还有一种更为离谱的传说,村里的一个地窖里有一个“大学生生产车间”,孩子进去后,会接受炼狱一样的锻造,出来后准能考上大学。面对闻声而来的报社、电视台的记者,村支书朱显清摆摆手说:“啥生产车间?咱全庄尊教重学的风气就是这大学生生产车间!———俺们就认这一行!”
庞庄多年形成的一个规矩便是,每考上一个大学生,村里都要以各种形式来庆贺,最让庞庄村的村民高兴的就是每年的夏天,因为他们都能看上很多场电影,吃上很多次喜糖或酒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