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沙中金” 挖掘“土中宝”
2000年8月18日   时间:2000年8月18日 浏览数: 打印

  □一位领导说,如果不是有了“双特班”,这些好苗子就会被埋没

  □一位家长说,如果不是办了“双特班”,我的孩子就不会有前程

  □一位学生说,如果不是进了“双特班”,求学的路将会十分艰难

  3年前,吉林省吉林市的一所重点高中——吉林四中创办了面向农村学生的“双特班”。当年,“双特班”招收的41名学生,均是“品学特优、家庭特困”的农村学生。3年中,“双特班”的“双特生”在四中享受着这样的待遇:免交学杂费、书本费、伙食费、住宿费等一切费用。同时,学校为他们单独编班,配备最好的教师,以保证他们的全面发展。

  3年下来,“双特班”的学生成长的确不一般。据该班班主任介绍,这些学生都是农村的穷家子弟,生活非常贫困,刚来时,身体状况非常不好,而且因生活环境所致,他们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两三年里,学校为他们科学调配膳食,确保他们的伙食标准,还对他们进行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人生观。现在,这些学生成长得非常优秀。

  3年前,记者曾采访过“双特班”,四中这个创举曾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和广泛关注。不久前,记者再次采访“双特班”时明显感到,“双特班”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目前在我国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足够的认识,使其推而广之。

  当年曾任四中校长、现任吉林市教委中教处长的张文华说,当初我们在进行社会调查时了解到,全市每年至少有上百名品学兼优的初中毕业生因家庭贫困无力深造,实在令人惋惜。为了不让这些沙中金、土中宝被埋没,四中当时提出创办“双特班”。今天,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很能说明问题,如果不是“双特班”,他们真的就被埋在土中了。

  应该说,吉林四中创办“双特班”是一项社会义举,它为贫穷家庭出身的优秀子弟铺就了一条成才路,也为社会、为国家挖掘、保护、培养了一批有望成才的人。

  一位教育界人士说,办这样一个“双特班”,一般市县都可以做到,有借鉴和推广的价值。记者了解到,吉林四中创办“双特班”后,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如吉林毓文中学就招了一些“双特生”;磐石市去年也办了一个“双特班”。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要把“双特班”这件好事办好并坚持下去,单靠一所学校的“义举”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扶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关注。一个“双特生”一年在校的各种费用最低也要5000元,3年就需1.5万元。如果办一个几十人的“双特班”,3年时间就要投进五六十万元。这笔费用如果让学校独立承担,长期下去,显然难以维持。

  吉林四中校长赵纪实说,我们为这个“双特班”每年投入近30万元,3年近百万元,这些费用全靠学校的创收、靠招计划外自费生来解决。这两年,社会捐款的也有,但杯水车薪,而且都是“穷帮穷”,都是一些好心人从自己的生活费用中挤出来的。

  四中的领导和教师是满腔热忱来办“双特班”的,他们称“双特班”是四中事业的一部分。他们没有更多的要求,只希望能得到一种扶持,能得到有经济实力的企业的资助,因为“双特班”不仅仅是四中自己的事业。

  记者认为,吉林四中创办“双特班”是在为社会尽义务,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理应支持、扶持这一义举。要把“双特班”办好,最好的办法是:学校投入一点、政府投入一点、社会捐助一点,这样三股力量拧到一起,这件事就能办好。

  (www.jy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