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走进国家实验室
2000年5月23日 新华社   时间:2000年5月23日 浏览数: 打印

  一杯沸腾的“水”不断地冒着“水泡”,“水雾”四处弥漫。科技人员让在场的北京八一中学学生把手伸进杯里。

  “怎么回事?冻得厉害!”“好冷!”同学们惊奇地叫了起来。这杯“水”被倒入一只模型车的车顶小孔中,旋即,小车底部完全悬浮在椭圆形的磁性轨道上,并开始在磁性轨道上飞跑。

  这是中科院物理所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超导实验室的“磁悬浮列车”项目在演示。面对同学们惊讶的神情,科学家笑着揭谜:那“水”不是水,而是-196℃的液态空气,倒进铝做的模型车里,使车里用数种元素制成的超导块降温,达到超导温度时,小车就悬空飞奔起来了。当然,这仅仅是“磁悬浮列车”研究的最通俗简单的解释,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5月1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磁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光学中科院重点实验室迎来了北京部分中学生。至本月底,由中国科协主办,部分全国性学会承办,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协办的“在京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公众开放活动”将持续两周。

  疑问使同学们对这次参观充满好奇。女生焦竹说:“世界气象日那天我们还去气象局参观学习天气预报制作、气候预测……用学过的知识结合实践,听老师们讲起来,清楚多了。”一位男生说:“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不多看一看,脑筋就落伍了。就算我们现在还听不懂,但起码可以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这样的活动经常搞该多好。”看着自己的学生全神贯注地听科学家讲解“光电子能谱仪”,八一中学带队的物理老师卢淑桐特别高兴:“他们刚学完‘光效应’和‘原子能级’,听懂大概应该没问题。学完的东西能跟眼前的实践联系,孩子们兴趣别提多高了。这不,全班49人一个不少全来了。”卢老师认为:“参观机会难得,不说别的,起码现在高考题型就跟动手能力结合得特紧。出来多看看,增加感性认识比关教室里多做几道题重要得多。更主要的是,让他们感受一种科研气氛。”“他们连最普通的‘分析天平’都不认得。这不就是托盘天平么?看来,孩子们实践还是太少,做实验的机会肯定不多。”给学生讲解的科学家谢侃感叹说。

  学生高兴,老师迫切,科研人员乐意。重点实验室的对外开放,说白了就是尽量让普通人眼中遥不可及的科学,向公众展现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一面。比如说起来高深的“金属氧化物表面研究”,谁能想到它与治理汽车尾气密切相关?

  一溜儿参观下来,同学们紧围着物理所人员,问题就像连珠炮:“轨道拐弯角度这么大,模型车为什么掉不下去?

  ”“北京大气污染这么严重,会不会对这么精密的仪器有影响?”凡是看到的、现场想到的,学生们非问个明白不可。

  据了解,从5月至9月底,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联合发起主办“让科学走近生活让公众理解科学”大型科普宣传活动。部分重点实验室开放活动仅是一个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