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座桥
邓琮琮   时间:2000年5月21日 浏览数: 打印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由宋健先生建议启动的。数年前,“863计划”由4位院士建议发起,成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科技事件之一。但“863”属高科技计划,发端于自然科学家,顺理成章。而宋健先生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却是自然科学家“干涉”了人文科学领地,其中所蕴涵的意义,非同一般。

  夏商周断代工程所要达成的目标———为公元前841年前的夏商周三代帝王断代纪年,是2000多年来许多历史学家的梦想,也不断努力过,终因只是在历史文献堆中打滚,这一中华民族的“哥德巴赫猜想”就一直停留在猜想之中。

  但宋健先生的思路不同:“彻底解决三代断代问题,要考古、历史和天文、计算专家合作,经过艰苦努力,定能作出成绩。”

  考虑到以往努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历史学家几乎都是“单干”,宋健的思路实际上一下打开了该课题的瓶颈:对一个涉及领域很广的科研课题来说,个人的学识能力与研究手段总是有限的;只有多学科交叉研究,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这一课题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因此,作为自然科学家,同时也作为科技界领导,宋健所启动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科研课题,而是一个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互融互动的科研工程。

  这事儿很不简单。当今世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化、对立甚至冲突,已成为“现代病”。自然科学提出或发明了什么新东西,人文科学一准儿正等在那儿准备“纠正”。你刚刚在那里欢呼克隆技术,我就说那技术是“不道德”的;你刚刚假设太阳系可能还会发现一颗行星,我立刻讲“那是痴人说梦”;你欣喜地描绘信息社会的伟大,我立刻把一大堆世界毁灭的前景搬上好莱坞。双方你来我往,打得煞是热闹。虽说“真理越辩越明”,但也常常两败俱伤。似乎很少有人想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否可以融通、共建,共同创造我们生存世界的美好未来?

  但宋健先生想到了,而且身体力行。多年来,他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无时不关怀着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力促打破两种科学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状态。

  人文科学是一座桥,自然科学也是一座桥,两座桥上的人们各走各的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甚至隔桥指责。这时,如果有人在两桥之间搭起了第三座桥,交流便豁然贯通起来,你来我往,取长补短,然后肩并肩共同扶持着前行。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之前,宋健先生便搭起了这第三座桥。这一是得益于他的胆识,二是他当时正是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搭桥”自然方便些。但官大不一定愿意干这种事,能够想到在两种科学之间搭建第三座桥,需要一点发自内心的人文情怀。

  有一种说法,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想法是宋健先生在出访的路上逐渐形成的。他访问希腊、埃及、以色列……发现爱琴文明、古埃及文明、亚述文明,都可有据可稽地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4000年!这使宋健感到“不适”。中华文明5000年绵延不绝,历史纪年却徘徊在公元前841年,再也不能上行!回国后,他通过广泛的调查,更发现,这一中华文明纪年问题的止步不前,并非使他一个人感到“不适”:“近几年,民间巷里,科技团体,怏史学界之迟疑,怨众贤之蹒跚,无奈自编三代纪年。河南新郑,‘黄帝故里’,自制黄帝纪年,国内外抄录者纷至沓来……冰积泉涌,激荡风起。”在这种情况下,他毅然决定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

  问题是,自然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不是“专业”出来的,而是“修养”出来的。在专业之外,他眼光四射,对关涉人类整体发展的人文精神领域,具有不减于专业的兴趣。宋健先生曾自谦说:“作为自然科学家,我读科学史多些。”但我们阅读他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大会上的报告《超越疑古,走出迷茫》,真觉得是一种享受。作为控制论大师,宋健谈中国上古史,谈世界与中国年代学的过去和最新发展动态,谈天文、考古,如数家珍。作为自然科学家,他谈及的许多现代物理学的技术手段,将为人文领域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强大的科学武器。正是此种殷殷不断的人文情怀,促使他搭起了“第三座桥”,使具有崭新科研模式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得以启动。

  在今天,这样的科学家———恕我孤陋寡闻———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这种“通才”是学科专业划分越来越细的学堂培养不出来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复建,似乎是感到了“通才”的重要和难得。但惟其难得,我们更要呼唤“通才”教育和“通才”科学家。爱因斯坦常常面对居室中的叔本华画像演奏他心爱的小提琴,那种弦外之音,让人体会到一个伟大科学家兼容并蓄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