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都市恶魔”(科技漫话)
张旭平   时间:2000年5月9日 浏览数: 打印

  人们不会忘记1952年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本世纪40年代,洛杉矶的居民在为飞机、汽车制造业、石油开采和冶炼、影视业、娱乐业所带来的喧闹感到兴奋和骄傲的同时,却发现这座日益现代化的城市流行着一种怪病———每到秋冬季节,许多人的眼睛轻度红肿,嗓子疼痛干咳,甚至有人的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潮红、丘斑疹等;人们还常会产生呼吸困难和疲乏的感觉。时间一长,人们发现这座城市中的不少植物也蔫了。1952年的冬天,该市的许多人“红眼相对”,商店、街道、办公室等处咳嗽声不绝于耳,近400名年逾六旬的老人由于起因不明的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

  引发上述灾难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其中的元凶就有汽车尾气。

  汽车废气是地球空气污染的最大来源,但人类目前还不能完全摆脱汽车。怎么办?尽量减少汽车废气的排放是当前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的共同措施。洛杉矶从2000年起,一半的车辆使用甲醇或被改装成电动汽车,并重罚尾气污染;在一些国家,汽车只能按车牌的尾号分别在单双日使用,部分街区禁止汽车通行,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少私人汽车使用;英国限制汽油的含铅量,并在汽车上安装氮氧化物的催化转化装置;日本东京除发展地面电车和地下铁路等公共交通,重点对汽车排气进行控制;荷兰的海牙也采取了一些反污染措施,如行车以金字塔形划分(重型运输车只能在最外环行驶,越靠近市中心,车辆就越小)。

  在巴西库里蒂巴、葡萄牙里斯本、德国柏林或荷兰阿姆斯特丹,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正在代替汽油车和柴油车,同时,鼓励骑自行车,并划定了自行车道。去年9月,法国举办了自愿“无车日”,连政府部长都要骑自行车去内阁开会。意大利各地也在推广“无车日”,以减少污染,改善环境。

  如今,人们还在开辟“无车区”。如欧洲的大小城市纷纷在市中心的商业区建立永久性的行人专用区和禁止汽车行驶的住宅区。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1998年就已建成欧洲最大的“无车区”;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去年12月也建成了一个同样的住宅区;苏格兰的爱丁堡今年夏天将有一个“无车”的住宅区落成。德国目前正在建设的“无车区”有20个,其中沃本的“无车区”已建成使用。住在沃本无车区的弗罗维斯太太一家4个月前放弃了自己的汽车,她认为“这尽管需要一个适应期,但是这样做有利于环境,也可约束我减少无谓的应酬,这很好”。哈奇—拉伯女士目前虽然尚不能放弃汽车,因为她有两个3岁和7岁的孩子,然而取车要到300米以外的大车库,用起车来也不得不三思而行。尽管如此,她仍然觉得住在无车区非常好,理由很简单:“孩子可以在街上玩,空气清新,四周很安静,站在厨房的窗前,不会觉得街上的声音吵耳,就是不方便也值得。”

  《人民日报》 (2000年05月09日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