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进入2000年,减轻中小学过重的课业负担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教育部相继发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并召开有关全国电视会议。但要真正将"减负"落到实处,一些教育专家和校长呼吁,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孙元清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学生在校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接受各学科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学生的课外作业、家庭作业也是由课堂教学而发生的。因此,忽视了课堂教学,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失去了重要的阵地,就失去了基础。
天津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健昌指出,中小学课堂教学随意拔高认知要求严重脱离学生实际,课堂教学不甚得法、盲目低效是造成当前学生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这些弊端,不仅使学生深深陷入了负担过重的恶性循环,而且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
由于认知要求的过度拔高,教师无法有效地进行教学。从上海市1999年第四季度课堂教学抽查结果来看,大部分老教师讲课基本是老教法,年轻教师则表现为缺办法。约有1/3的学生感到学习负担很重或较重,其原因一方面是升学压力大,另一方面则是作业多,上课听不懂或感到乏味。
一位中学校长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许多中小学教育已严重偏离了"完整的人的教育"这个基调。承受过重负担的中小学生,被雕刻成达标的"产品";不少教育者也失去了做好教育工作的理想和能力,他们不得不在课外给学生加班补课以补回课堂上的损失,由此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中小学必须不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然而课时终归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似乎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除了教材内容的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显得至关重要。
许多地方的学校已经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做了有益的探索:北京市的一些小学开展了"我能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自信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展示自我,结果发现每个孩子都有优于他人的长处。
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海的一些小学提出了"愉快教育",把兴趣作为学习入门的向导,指导学生自己"找路走",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形成了"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宽松氛围。
"将所有教育的时间用足用好",是大连市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防止课堂教学无限延伸而提出的口号。有的区因此提出了"课堂讲授限时"的要求,不准教师"满堂灌",留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学和研讨,深受学生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