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负”与美式教育
2000-04-04   时间:2000年4月4日 浏览数: 打印

  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发人深省的、中华民族的一大困惑?

  在新世纪伊始的一片“减负”声中,一切关心中国教育、中国未来的人都需要思考:我们能为“减负”做什么?

  “减负”不仅仅是减少作业、减轻书包,卸下心灵的重负才是最主要的。关键在于改变观念。留美博士黄全愈的新著《素质教育在美国》,或许正可以帮我们改变观念。

  中美两国的教育可谓大相径庭。美式教育不那么重视“打基础”,而是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美国的小学生不背九九表,认为那是计算器的功能,他们全都用计算器来进行运算。美国孩子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娱乐玩耍,或干自己爱干的事。美国人认为,玩是孩子们天赋的权利。与中国孩子相比,美国孩子的基础的确太差:就在美国孩子扳着手指学算10以内的加减法时,中国的同龄孩子已经学会多位数的乘除法。按中国人的思维,这种教育方式简直是不可思议,实有误人子弟之嫌。

  然而,书中作者描述他儿子矿矿在美国的学校几次做“研究”的经历,会使你产生新的看法。

  小学二年级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研究”项目,规定“研究论文”至少要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矿矿选择了蓝鲸的“研究”。他从图书馆找来十几本介绍蓝鲸的儿童图画书,经过阅读,写出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篇“研究论文”。“论文”写得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通过这样的“研究”获得了什么。作者写到:“孩子从一开始就摆开一副正经八百作课题研究的架式,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一步不差,一丝不苟。从决定题目,到从那十几本书中发现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到着手写文章,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他必须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这个收获……更具价值。”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的导引下,孩子的“研究”能力逐渐得到加强。小学五年级时,矿矿写的有关卡通画与漫画的研究报告,则可以称得上是一篇非常专业化的论文了。在做研究的同时,他还自己创作了一个系列卡通故事:克瑞斯蒂人(CREST MAN)。

  到了七年级(相当于我们的初一),矿矿在仔细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写成的论文《老鼠有决策能力吗?》,则完全可称为百分之百的科学研究。让我们看看他的研究结论:“研究的结论既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的论点,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的论点。因为,如果老鼠有决策能力,那只白老鼠就不应该走进左边的洞。但是如果老鼠没有一点记忆力的话,它也不可能多次成功地选择右边的洞。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作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它们的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作出的决策。”文笔何其老辣,逻辑性和分析能力无可挑剔。我曾问一个就读于广州某所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能否写出这样的论文,答曰:不能!

  让我们再看看与矿矿同龄的美国孩子的一些研究课题:《音乐(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摇滚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食物的色彩与消费者的心理》、《狗靠什么来决定选择玩具?》、《猫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辛辛那提地区的气象与环保》……说实在话,我很难想像七年级的孩子居然会有这么活跃的思维和这么成熟的研究能力。

  美国孩子的确没有中国孩子的基础来得扎实,问题是,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如此“扎实”的基础?何况我们的基础是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打下的。我们的孩子在残酷的“打基础”中销蚀了童真,销蚀了儿童的欢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生命,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所学的大部分东西在日后的生活中未必能用得着。

  当然,必要的基础还是要打的,创造能力毕竟还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美式教育也并非十全十美,过于忽视基础也使他们尝到了尴尬的苦果。

  可不可以在中美两种教育模式之间寻找到一个联接点,把两种教育的优长结合起来,把中式“打基础”的优势和美式培养创造力的优势融合起来,让中国的教育成为世界上最棒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孩子。这应该是中国教育界的当务之急。

  (《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