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推行‘网上高考’
没有统一的命题,没有笔试,坐在电脑前和大学教授“高谈阔论”。日前,上海的十四名高三学生经过半年的网络测试后,成为清华大学的二零零零年的新生。
记者从参加这项试验的学生中了解到,去年暑假,他们从清华大学带回了需要破译的“敲门砖”———一些测试课题。然后平均每周上网两次以上,通过网络评价课程、网上学术周、网上专题讨论、小作文写作等形式,和清华大学以及其他高校的知名教授进行交流。教授们则在不断的接触中通过种种方式全面地了解学生,对他的创新、个性、情感、思维等综合能力进行测评。经过半年左右的交流后,清华的教授来校对他们进行答辩和面试,然后以多名教授投票的方式向清华大学招生办进行推荐,最后由学校决定是否录取。
华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运生介绍说,这一测试形式推出后,很受学生欢迎,各地中学报名的学生十分踊跃,华师大二附中全国理科班的二十五名高三学生中有近二十人参加了这一测试,目前已有十三人被清华大学正式录取。他认为,对学习具有巨大潜力的学生,越来越需要有一种特殊的测评模式来发现和培养他们。
如果高校能提前介入,和中学一起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是有重大意义的。清华的此项试验就是尝试把高考和其他的评价体系结合起来,通过过程性的评价,选拔出具有创新潜能的学生。
记者从清华大学了解到,这个项目全称叫做“基于网络的过程性学生素质评价系统”,简称为“网络评价”。从去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展开试点,包括上海的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在内的全国九所中学推荐出一百五十余名优秀并有特长的高二、高三学生参加这一网络评价试验。
(教育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