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曾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的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站在世纪的交汇点上,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科技、教育界代表认为,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新态势,我们必须从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高度出发,加快教育改革,创造中国的人才优势。
创造人才优势势在必行
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新世纪作出的英明决策。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包信和代表说,去年以来教育界发生的大事、喜事,都证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深入人心。
更令人振奋的是,教育改革拉开帷幕。代表们认为,有这样几项措施将对我国创造人才优势产生积极影响。首先,高考制度尝试改革考试科目、内容等,以求更全面地考察考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其次,春考首次进行,成千上万的落榜生获得了再试一次的机会。三天定终身的高考,开始由“精英”走近大众。第三,国家在一些高校进行剥离"辅线"的试点,将校办后勤逐步转为社会化经营,以达到集中力量办学的目的。
以中小学生减负为开端,基础教育开始由注重应试转向注重素质。来自辽宁的金竹花代表是位小学校长。她说,这是创造人才优势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造人才优势的战略才能落到实处。
教育改革要增强紧迫感
与世界人才竞争的紧迫感相比,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仍然慢半拍。代表们认为,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教育观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还不能适应面向新世纪创造中国人才优势的需要。
金竹花代表认为,目前中小学生负担重、减负难的深层次原因,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偏差。她说,现在评价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仍然只是考试成绩。为了取得好成绩,学生只能做大量练习,以掌握娴熟的解题技能,很少有时间去实践和创新。她认为,高考的改革没有完全到位,高校招生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况尚未有效改善,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落实。
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制约我国民族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滕卫平代表认为,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缺乏个性化,轻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很多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虽有追求独立的意识,却少有主动创新的行动。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程耿东代表认为,相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三个弊端。一是由于管理机制的制约,多数高校不能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市场急需的或具有前瞻性专业的人才。二是多年一贯制的专业人才分类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科融合、社会对综合型人才需求的新形势。三是学校分类过细,学校中缺乏交叉的学术环境,不利于创新思想的产生。
教育发展要动员社会力量
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新体系,是我国创造人才优势的前提。
广东代表李元元说,穷国办教育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应充分利用 社会力量增加教育投入。目前全国近1200所民办高等院校,只有37所有颁发文凭的资格。国家应制订《民办教育法》,加强民办教育的管理,促进其发展,使民办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新体系的有效补充成份。
程耿东代表认为,应加快公益性大学间的合并和联姻,增强高校的综合性。国家还应考虑结合地域经济特点,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高校转成社区大学,学生以半工半读方式接受教育。以给贫困学生提供更多上大学的机会,定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他认为,在本科专业的设置方面,高校本身应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在校期间,也可选择学习两种以上的学科,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教育作为基础和先导事业,在改革的过程中,适当增加资金投入是必要的。程耿东代表说,由于历史上欠帐太多,许多高校已经没有了进一步扩大招生的能力。特别是进行素质教育,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不扩建实验场地,是很难做到的。来自沈阳的小学校长张在华代表认为,保证和增加教师收入,加快师资力量培养,提高教师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