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
春风化雨般浸润孩子的心灵
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上播出这样一个故事:中国四川学生孙尧在长江支流白草河畔生活了12年。过去清澈见底的白草河被臭气熏天的“垃圾山”污染,让孙尧感到不安。在老师的指导下,孙尧和所在的镇中心小学的同学们开始用量筒和试纸测量水质。测试结果证实了他们的担心:河水的污染程度令人担忧。经调查了解,89%的受访者认为需要治理河水污染。在进一步调查后,孙尧和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大胆方案:将镇上两条主要街道的15个垃圾桶重新“科学布局”,并建一个垃圾填埋场。让他们感到惊喜的是,镇政府同意了他们的建议,一个以植物生态湿地为基础的污水处理厂正在酝酿和规划之中。
北京丰台二中高一年级学生秦建伟在晚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近万灭火器安家老式小区”。他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但他立刻想到,近万个灭火器,开销一定不小吧?世界上使用这么多灭火器,需要多少钱,多少钢铁,多少化学原料,要耗掉多少能源?灭火器能不能改进一下呢?他广泛搜集资料,进行了多次试验,终于用一个大塑料瓶、一个小药瓶、几片甘草片、适量的食醋和小苏打等,发明出了一种新型家用灭火器。
如今,作为一种新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正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渐渐懂得为什么要与自然为友,怎样才是绿色生活方式,如何节约资源、保护文化、关爱地球,营建人类共有的美好家园。
在北京
已由项目推进变为教育行政决策
今年3月31日至4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届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在德国波恩举行。来自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多名代表,其中包括50多位教育部部长、副部长出席了会议。大会通过了《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波恩宣言》。
其实,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国已走过不平凡的十年。10年来,这种“新教育”以环境资源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课程改革、制度建设和校园建设等方式,教育青少年形成关注和参与解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会长史根东博士告诉记者, 2008年初,在总结许多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编制颁发了《北京市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纲要》,对首都所有中小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由课题研究与项目推进转变成了地方教育行政决策。
如今,全国14个省1000多所学校在国家课程中有计划地强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城乡可持续发展进程、弘扬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等内容,组织专家编写发行地方教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20余万册,编写同类主题校本教材200余种,使近百万名中小学生增长了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
在北京北方交大附中校长王方看来,建设节约型学校,是一种隐形的、潜性的校园文化。近几年来,该校组织家庭节水节能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学校成立环保小组,设立环保小卫士,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悄然变化。上海市吴淞中学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研究型课程整合,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由学生吕亚佳、林晨、张翼完成的《浅水小水体生态修复与工程设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获得杰出项目成就奖。
21世纪
中国将教会人们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和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不少校长只能把主要精力用于学科教学与提高学习成绩,难以顾及思考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至于把学习与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崭新教育理念看作一般性科研课题,甚至看做额外负担。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满生说,不可否认,可持续发展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口号性的呼吁较多,对概念认识不清,理论与实践脱节,监测与评估机制不健全等。他认为,建立监测与评价体系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键。
北京教科院院长时龙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仍存在较大差距。德国、英国、日本、北欧诸国发展很快,多数发展中国家进展相对缓慢。如在瑞典学校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瑞典《义务教育学校大纲》的16门课程中有9门谈到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面对21世纪诸多挑战的现实,可持续发展教育被世界公认为“打开世界未来之门的钥匙”。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叶向红说,实践证明,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是一个贯穿整个教育领域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负责任合格公民的一个重要策略。应让全体校长和教师理解、接受这一观点。
据英国媒体报道,在19世纪,英国教会人们如何生产,在20世纪,美国教会人们如何消费,在21世纪,中国将教会人们如何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