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生死合同"调查 百名学生危房上课6年
2007年4月11日    时间:2007年4月11日 浏览数: 打印

  山西上社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3月8日,校长赵智义为租用危房作为校舍,向房东签订“生死合同”,约定师生如有安全事故,房东可不负责任。媒体报道后,为社会关注。

  而“生死合同”背后,是农村学校的艰难生存。六年来,三任校长每年重复同一件事,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递交报告,要求拆危房,建新校。但一直未果。

  如今,在山西省教育厅的重视下,该校35万元建校资金到位。下学期,上社小学师生将告别“危房生涯。”

  3月7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山西省忻州市解原乡上社小学,校门大锁,126名学生被挡在门外。

  锁门的是这所学校的产权人———赵亮山的妻子,锁门的理由是,“两年前约定的免费使用期限已到,继续用房需交租金。”

  而在赵亮山夫妇看来,学校不能再使用这些房子还有一重要原因———房子已是危房,随时有坍塌的危险。

  在随后校方、村委会和房东签署的协议中,赵亮山夫妇加了一条免责条款,“师生如有安全事故,房东不负责任”,被称为“生死合同”。

  “为了孩子们早点进校读书,只能签下‘生死合同’。”村主任吕春明介绍,实际上,上社小学百多名学生,已在危房中读书六年了。

  危房中上课六年

  2001年秋,上社小学校社就被定为危房。支教景晓丽说“在上社小学,我们随时处在危险之中,随时可能为祖国教育事业献身。”“地基下沉,屋顶漏雨,墙体裂缝,窗户漏风”,4月7日,上社小学,校长赵智义这样描述自己的学校。

  记者看到,房子因年久失修,屋檐上成排的瓦片摇摇欲坠,用泥土和谷壳砌的墙,学生轻轻用脚一碰就剥落一大块。

  “一个学期下来,没有哪个年级不搬一次的。”徐全娥老师说,刮风下雨的早上,校长总是第一个赶来学校,看看有没有墙体开裂,有没有地基下沉,一旦发现情况不妙,就组织师生赶紧转移。

  即便是这个破旧的危房,也并非属于上社小学所有。

  2001年秋,原上社小学校舍被忻州市教育局、建设局等单位鉴定为危房,据时任校长吕国良介绍,由于没有足够资金用于校舍维修,戴着“危房”帽子的上社小学在鉴定后不久,开始酝酿把学校搬迁到原上社乡政府所在地。

  早在一年前,撤乡并镇后的上社乡政府划归解原乡,以前的办公室空置,后以10万元卖给了上社村民赵亮山。

  上社村支部书记赵尚金告诉记者,按照当时的买卖协议,在上社小学没有建成新校之前,可以免费使用原乡政府办公室做教学用,直至2006年底。到期后,房子归赵亮山,如学校还未建成需继续使用,则按照一定租金租用。

  时任校长吕国良也没有想到,学校搬过去后发现乡政府的房也是危房,而且危险程度更严重。

  老师们介绍了这样一个场景,2004年一雨天,第三排房屋檐上的一些瓦片被大风吹得哗哗落地。雨后,本该请人上房修补,但学校一时拿不出钱来,老师只好自己爬上屋顶,用铁锨把松动的瓦片干脆全部铲下来,以免伤及学生。

  此后一天,学校干脆用毛笔在墙壁上写下了“此处危险,严禁在此”之类的警示语,目前,整个院落的警告语已有17处之多。

  除正常教学外,一些老师还要求学生注意教室变化,比如屋顶有没有突然掉土渣下来?墙壁有没有裂缝?一旦发生异常情况,要求学生立即疏散到室外。

  有一个双休日下午,学校男厕所半米多高的围墙倒塌,厕所不能用了。后来,低年级男生还是跑到那早已垮塌多时的厕所边小便。直到前两天,这堵残墙才被重新垒起来。

  在上社小学支教的景晓丽和自己原来的同学曾经开过一个玩笑,“在上社小学,我们随时处在危险之中,随时可能为祖国教育事业献身。”

  

〖信息来源:news3.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