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资深记者眼中的棠湖中学
四川工人日报 陶启君   时间:2006年7月3日 浏览数: 打印

  十年前,一次例行采访活动,我有幸认识了棠湖中学。在此后的密切采访交往中,耳闻目睹了棠湖中学------一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的形成。其中许多细微之处,是鲜为人知的。恰值棠中15岁生日,回首往事,感触深深,不吐不快。

  记得当时到棠湖中学现场采访的记者,大多是新闻界资深的,这些老记们本来就见多识广,眼光挑剔,因为是第一次走进棠中大门,对一个中学并不太在意。当参观并进一步深入地了解棠中之后,这些老记们无不交口称赞,叫绝不已。自从那次例行采访活动以后,无论是报社还是电视台(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央电视台以及四川各大媒体)跑教育新闻的记者们,常常跑到棠中去找新闻,因为大家知道:在那里一定能挖到有价值的新闻,相信是不会白跑的。1991年创办的棠中,仅5年就成为最年轻的省重点中学,作为搞新闻的来讲,这本身就是值得关注的新闻亮点,其背后一定大有文章可做。

  棠中崭新的办学理念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以人为本,为师生的发展创设和谐环境,帮助每位师生走向成功。”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六会一长”即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会创造,有特长。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棠中人很有思想,她把“会做人”放在第一位,就很有新意。在当今中国的教育填鸭式灌输手段,唯考分论盛行的社会风气中,棠中的育人思想,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在棠中有很多的流行语,譬如“绝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本的人本教育思想,与那些总是把棍子打在学生和家长身上的教育管理方式,与那些只注重培养少数尖子生,而放弃大部分的办学目的,形成鲜明的对比。十多年来,棠湖中学践行了她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思想,而不仅仅是说在口上,写在纸上。棠中学子们深受其益。

  棠中的教师也是别样的风采。棠中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群体资源。老师们对自己有一个共同要求和目标,那就是“要当教育家,不当教书匠。”每一堂教学活动就是一项教学研究工作,老师们在教中学,学中教,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提高自己蔚然成风,形成了具有棠中特色的一道风景线。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只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也才会有高素质的下一代。

  一个学校,与其它任何单位、企业一样,一把手对其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在我们记者眼里,棠湖中学和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兼校长的黄光成,是一个勤奋拼搏、果断坚定、威风凛凛、豪情满怀、思想深邃的人。1991年,在资金人才匮乏的情况下,黄光成领命在一块荒地上建起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以惊人的发展速度,5年后成为省重点中学。1996年他被评为“成都市劳动模范”、“优秀中学校长”。1998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999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2年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10月1日受中华全国总工会邀请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5周年国庆庆祝活动,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在这些荣誉和光环背后,凝聚着黄光成为铸造棠中的辉煌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现如今的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与棠湖中学,同属国家级示范校、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单位、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全国百强中学等金字招牌。学校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美国英语学会中华营项目和AFS项目学校;是新加坡政府全额奖学金指定公派留学生学校,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四川外语学院小语种提前单独招生生源学校。学校与美国美中文化教育基金会建立了“成都交流中心”,与美国加州阿卡迪亚学校等许多学校缔结为友好学校。学校与英国布鲁克豪斯学院联合开设剑桥高中课程(西南地区唯一获批,学生毕业后可以报考世界100多个国家1000多所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州英迪高级中学联合开设中美双高中文凭课程(引进美国高中文凭转学分、补学分项目,西南地区唯一认证学校),学生毕业后,既可选择在国内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也可通过学校的多个国际合作伙伴出国留学。棠湖中学已经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外教育、文化交流的平台。

  当你走进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最引人注目的是胡锦涛主席、张学忠书记以及原中纪委书记全总主席尉健行,分别亲切接见校长黄光成的三幅巨幅照片,令人肃然起敬。这正是黄光成拼搏15年,在中国大地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棠湖中学和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的真实写照和全部缩影。

  作为家长,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不然,孟母教子,为何三徙为教?

  有一段历史也许很多人并不知情,在成都市最先把孩子送到棠湖中学就读的,是那些新闻界消息灵通的记者们!特别是那些长期在教育领域挖新闻素材的老记们,他们最清楚,也最懂得,该把自己、亲戚、好朋友的孩子送到哪类学校去受教育。前几天我遇到一位棠中的班主任老师,他说当时仅他班上就有好几个学生的家长是报社或电视台的。这时,也许很多人还不知棠中在何处呢。于是,此信息渐渐地在社会上一传十,十传百,稍有信息渠道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棠中。至于此风起于何时,准确度倒难以考证。但是最迟也该是十年前吧。仅据我所认识的新闻界同行的孩子,已经从棠中考入重点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的,就有好几个。当我小孩还在上幼儿园时,我就给他讲,长大以后也要去读棠湖中学,当然终于如愿以偿。

  我对孩子的培养目标是,在有效地学到更多更好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好如何做人,成为一个有优秀的人品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为将来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之材,打下坚实的基础。棠中的育人理念,正惬我意。也许,这就是天下父母之心吧。

                2006年6月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