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朱棣文教授偕夫人专程前来祖籍地江苏太仓寻根访祖,参观了朱棣文小学。其间,他就中国青少年成才话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朱教授,这几天正是我们中国各个高等院校录取新生的时候。许多家长翘首以待,希望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名牌大学去读书。你对我们国家“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是如何看待的?
朱棣文教授(以下简称朱):这个问题,在中国和美国有些差别。在中国,大部分人以为只要进入这些很好的大学,你这个生活就已经很好了,一劳永逸了!在美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你进一个好大学也是代表了很好的生活,但是,如果你不进去的话,并不是你的生活就盖上了一个“黑印”。你在以后还是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可能性,让你的生活变得很好。
记:中国高等院校选拔人才比较注重书本方面知识。有的人说,这还没有摆脱我们固有的“科举制度”的束缚,也有人说这符合中国国情,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朱:如果你说是符合中国国情,这是很好的一种方法。我就要问,为什么说这是对中国人最好的方法,你有没有试过别的方法。就要问提出这个观点的人。
记:几十年来,我们国家的教育比较注重书本知识,往往忽略一种动手能力的培养,您以为这样是否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
朱:应该怎么样做这件事情呢?你要把你的本子(指记者的采访本)合起来。(笑声)把本子合上,然后听回答,再想你的问题应该怎么提问。
记:假如你自己带研究生,你是喜欢动手型的,还是喜欢书本型的?
朱:其实这两者都很好,不仅是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而且有很好的动手能力。他们也可能一开始对其中一部分有很好的掌握,但是他们到了最后应该两种能力都掌握。我最喜欢的学生是可以自己用脑子想问题的人。
记:邓小平说过,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你觉得小孩子开始学电脑,对他们学习方法、生活方式转变,有什么样的积极促进作用?
朱:学电脑在美国来讲,其实不是难事。30岁以下的很自然的学电脑。难的倒是学语言、数学,也就是越早越好。从小就要学外语,比如学英语。我建议你们天天学英语,还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