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为什么要改革?就教育内部而言,是高考的形式、内容与教育发展的不适应性造成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高考如不改革,确实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教育的发展。高考的改革发展方向是:从教育规律出发,服务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
一、高考问题所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选择方式和对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新生的选拔必然受到人才需求的影响,这表现在,一方面高等学校强调通识性人才,侧重于学生的素质水平;另一方面,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又希望侧重专业特点考查和选拔学生。高考历来都使用一个标准衡量学生,然而,不同专业对学生的性向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不同,对评价标准提出结构性的差异要求是必然的。高考提供给高校和个人发展所需的评价越来越难以满足人的培养的需要。
事实上,中学提供的生源是多样的,高校需要的学生也是多种多样的。二者有一个十分宽泛的供需对应关系。然而,高考在其中,将中学生的不同性向和高等学校不同专业都对应到一张试卷上,考试成了“瓶颈”。
二、高考改革的轨迹与发展趋势
80年代中期,高考开始了标准化考试的探索,这次改革主要侧重于考试技术的更新。90年代的最初几年,普通高中毕业会考配合高考逐步走出了文科考6门,理科考7门的几十年一贯的模式,确定了“3+2”考试形式,主要目的在于淡化高考指挥棒作用,正确评价学生和中学教学。90年代中期,高考由注重知识的考查逐步转为加强对能力考查,重点是考试内容、命题指向的改革。目前,高考又进行了“3+X”改革,这次改革涉及到的内容较多且范围较广,应当说改革的力度超出以往,就个人理解,其客观发展趋势有三个主要特点。
1、高考“重心”要降低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招生人数较上一年扩大了40多个百分点,2000年将在1999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招生。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正在将大学的“英才教育”模式逐步转向“大众化教育”模式。高考与之相对应,选拔功能与淘汰功能的比重在逐步变化,前者降低,后者升高。另一方面,恢复高考后的十几年间,高校录取率一直在20%、25%左右徘徊,因此高考考题只需要面向少数学生。目前,录取率达到考生分布的峰值附近,高考必须面对大多数考生,考试水平的“重心”必然要降低,因此,高考的考查方式、内容、重点都必然要有较大的调整。
当然,由于高校扩大招生的刺激,普通高中也将迅速扩大,高考水平的“重心”不会无限制降低,高考录取率将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平衡。
2、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3+X”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突出“3+综合”,这项改革一改传统的学科分立测试的形式,将综合能力视为学生选择不可缺少的素质品质。
综合能力是社会劳动必须具备的能力,高考必须反映社会对教育的要求,综合能力测试旨在建立人才的知识结构符合社会需求的调整导向,综合科目测试超越了学科教学大纲,也超越了学科课程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科教学观念,各个学科正从一种分散的、相对隔绝的、自成体系的小科学形态,向一种综合的、连通的、互相紧密相连的大文化形态转换。
3、高考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3+X”高考模式中,“X”是学校、考生可以在多门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的,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考试方向,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参加不同科目的考试。“3+X”改革于以往的高考改革本质不同点,在于初步探索了高考多元化的发展方向。高考多元化的优势在于:
①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根据专业方向的要求设置考试科目,突出了专业特点,更接近因才录取,改变了所有专业一律的依总分录取。
②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意愿和特长选择大学教育。“X”的设置是以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承认个体身上各方面潜能的不平衡所显示出的个性为基础,允许学生在高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也允许学生依此选择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兴趣发展。
③制约单纯应试的教学倾向。一门课程可以针对一个考试大纲、一张试卷形成专门应试教学模式,但对于多元化高考就难以用“考什么,教什么”的方法应试。面对多元化考试,很难针对一、二个高校选择的考试形式组织专门教学。要适应这样的高考,只能回到课程和教学目标上,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上,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④有利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基础教育中必修、选修、活动三大课程板块缺一不可,课程改革的思想被接受,各类课程被重视,需要高考的配合。我国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课程与教学要符合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要适合学校和学生的差异,课程的多元化是客观规律的要求。高考多元化为课程与教学提供了改革的基本条件。
中国注重考试,历来强调分数对学生评价的重要作用。虽然20世纪末期教育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但高考分数仍被作为传统评价的支撑点,左右着家长、学生、教师的思想。从一元化的单一形式的考试,走向多元化的社会开放式的考试,这是高考观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也是高考形式的重大改革。它体现了高考与教育、与社会的对话与密切合作,是高考面向21世纪前进和发展的标志。
三、高考改革的理念———以人为本
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发展使大一统高考的适应面越来越小,对许多学校和专业来说,它已经不能作明确的具体解释了。未来的高考应当是多元化的,多层次、多科目、多种形式、多个标准。多种考试和不同的选拔标准,从选拔的公平性上很多人存有疑虑。然而,建造体育馆和建造写字楼的基础为什么要强求一样,如果用统一标准要求,不是造成缺陷就是造成浪费。专业不同,要求学生的发展方向不同,即使是考同一门课程,考查重点也可能各有侧重。最适合专业要求的考试才是最好的高考,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可以提出“量身定做”考试的理念。
教育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既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又是面向每个个人的,高考改革不可稍试忽略教育发展大方向。高考的目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学校要选择一个最适合在某个领域学习,最有发展的学生;二是从社会用人的角度,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分工和社会用人制度指导招生和培养;三是人的发展需要,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自愿选择和接受高等教育。而最后一点是高考最具本质意义的目的。高考所需要做的是测评出学生最适合学习那个专业,如何指导考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展。这样的考试关注的是人,其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从这一理念出发,未来的高考对于学生来讲也要“量身定做”,当然那时高等教育应达到普及化程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臧铁军)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