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一时间,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健康环境?老师、家长、辅导员该如何教育孩子?现在的青少年心里真正的想法又是什么?本期视点将邀请嘉宾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视点嘉宾
海淀寄读学校校长肖建国
首师大附中教育主任屠永永
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副主任王苏宁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付长良 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开展?
●孩子什么时候最容易迷失自己?
[肖建国]: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我觉得学生迷失自己,一是长期在学习上的失败,如果在学习当中感受不到成功的快乐,可能就会丧失信心,出现一些问题;二是再某些方面长期不被关注。一般人都喜欢学习成绩等各方面比较优秀的孩子,有些孩子则长期遭受冷落,容易迷失自己;三是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在学校、在家庭当中;还有一个是在长期的家庭感情纠纷中,孩子毕竟是未成年人,父母经常吵架或父母关系不和谐,也容易造成他感受不到亲情,所以容易迷失自己,特别是这些学生处于青春期当中,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变化。这时候的德育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
●如何看待德育课?
[肖建国]:现在的德育工作不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有些东西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如果你过多地强调这就是对,那是错的,孩子本身难以形成正常的判断能力。
很大程度上,德育教育应该是一种体验教育,只有亲自去体验,受的教育才有作用。我上学那时候是树立榜样,现在我感觉到榜样应该树立,但是同时还要让他自己切身地体会,这两方面应该结合在一起更好一些。
[屠永永]:归纳我们学校的德育特点,是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让他在参与过程中,进行自我顿悟或体验,然后提升自己的思想。德育一般讲的是知情意行,核心还是体验在行上。一些灌输或者塑造,是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方面。真正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学校在德育方面突出实践和体验,就是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过程当中提高自己。
●学校德育课的课程安排情况
[肖建国]:德育课,现在关键一点是德育教材的问题,以前的政治课教材,和学生不是那么贴近,上课时候老师讲,不一定把学生吸引住,教材本身和学生有一定距离,产生不了共鸣。
我们学校现在的德育课,学生每晚都要有一些班会,主要是就一个班级总体情况和学生做一些自我鉴定,学校每天晚上有一个全校晚点名的制度,综合各班的情况,包括好的现象,今后需要努力的,都要及时地指出来。再有一个是通过一些专题的教育活动,包括经常性的法制教育,每逢重大节假日的安全教育,以及 一些时事性问题的教育。
[屠永永]德育课不像数学语文这样一节一节这么明显,德育课涉及在方方面面,不仅有政治课,国家法律规定的必修课,还有德育活动,班会课,包括日常师生的交往、学校的校园环境等等方面,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
●德育课的“尴尬”
[屠永永]现在比较尴尬的问题在于什么呢?有些学校唯一要做的就是升学,或者就是专业课的学习,而关于做人做事等方面的教育几乎没有,重智育轻德育,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学生里说,学做人应该是最主要的。学习知识是让他成才的一个载体,但不能把学知识作为他最终的目的。
德育工作往往会以成年人的观念来要求孩子,这样可能会陷入一种误区。现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展开,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关注学生个性是至关重要的。过去更多的是讲共性,现在讲让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多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我们学校在这方面,给学生更多自己选择的余地,让他的主体性更多地发挥出来。 家庭: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完美”沟通?
●和孩子沟通的有效的方式
[付长良]:应该说沟通是一个经常性的过程,时时都在进行。沟通是一个情感的过程,也是一个理智的过程。沟通不是满天跑飞机的讨论,一定和孩子在沟通中有一种教育和上升。要把沟通变成一种策略,使之达到一定的健康的目的。
[王苏宁]:我一直觉得家长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主体对待,家长不能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沟通是建立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之上的,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国外有一种建议,你和很小的孩子、个子很矮的孩子交流的时候,你要蹲下来,这样和他说话显得很平等。我赞成这种观点,平等要通过语言、肢体、行动上表达出来。
[付长良]:沟通首先是建立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把内容和形式更好的结合起来。比如说在一些学习方法上沟通是探讨式的,在人生大问题上沟通让孩子进行参与,积极的发表意见,采取不同的做法。
和孩子沟通有时是道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走向偏颇。作为父母,一方面要把自己的一些经验经过整理有条理地传递给孩子;另外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天性、能力和选择。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完美的一个度。这可能是一种教育艺术,也是我们永远追求的一个境界。
●沟通中容易陷入的误区和障碍
[付长良]:最大的障碍可能也正是客观上的年龄差距,从而带来的一种判断事物的一种价值观的不同,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一个价值观往往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孩子也是如此。所以,在沟通的过程当中,刚才我讲到探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最终要把问题收回到价值观,这样才能形成他一个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以后,才能在今后的他的一些行为当中有一个标尺,按照这个价值尺度去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也经常犯错误走入误区,作为家长,很多情况下永远摆脱不了威严的东西,我也试图摆脱一些东西,但是往往在最后孩子接受起来有这方面的成份,这是我要不断改进的问题。有时候在沟通的过程当中,往往发现孩子对自己不理解的东西,更多的就是刚才我所说的,有很多的东西,在一些认识上,由于我们经常的在沉溺在自己的工作当中,对孩子的外界的一些发生的变化,感觉不明显、不敏感,有时候做的不及时,往往在这方面。
●沟通如何与时俱进?
[王苏宁]:和孩子沟通交流也是一个过程。随着孩子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阶段,家长也要套句现在的话叫“与时俱进”。比如我女儿读中学以前,一直是比较乖、比较听话的孩子,基本你说什么她听什么。但是,读的初中以后,她住校了,离开家庭,可以比较独立地生活了,开始有自己的主张。
从教育上来讲,十三四岁是心理断乳期,心理独立开始萌发,成长发育越来越独立。这个时候有一种心理叛逆,就好像有点儿故意你说怎么着,我就偏不怎么着的样子,当然,每个孩子表现的不一样,但是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来。
家长要了解这个情况,而且要调整和孩子相处的习惯和方法,要适应她现在的变化。教育孩子,不管是学习、品德或者是生活等方方面面,应该抓大放小。 一些大的事情,原则上的问题要把住关不能退让。但是一些小的事情,比如生活上的事情,喜欢穿什么、听什么音乐、甚至是吃饭、睡觉。这些琐碎的事不要管的太多。大的事情是沟通交流,小的事情能放手就放手。也就是说家长要不断适应新情况,不断改变自己沟通的方式,适应孩子的变化。
(人民网北京5月9日讯,编辑: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