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翘首迎奥运
人民日报记者 李新彦 王金海   时间:2000年4月21日 浏览数: 打印

  新千年第一次奥运会,将于9月15日在南半球风光旖旎的悉尼举行。这是澳大利亚继1956年在墨尔本举办第十六届奥运会后,再次幸运地获得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的主办权。目前,离世界瞩目的悉尼奥运会开幕已不足半年时间,本届奥运会与以往相比有何特色?对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又有何启示?记者为此赴悉尼进行了采访。

  绿色奥运会

  人们至今难忘1993年9月23日夜晚那惊人的一幕: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摩纳哥滨海之城蒙特卡洛向全世界宣布,国际奥委会经过投票决定,悉尼获得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北京与悉尼仅两票之差,与奥运失之交臂!

  悉尼当年亮出的第一张王牌就是环保。他们宣称要把悉尼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会”。

  记者到达悉尼之时,正是我国立春刚过,北京仍春寒料峭,万物待苏;而悉尼则正值盛夏,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我们从悉尼市中心乘车走14公里的路程,就到达了奥林匹克公园。悉尼奥运会就将在这个美丽的“公园”举行。

  奥林匹克公园位于湛蓝的海水拥抱的霍姆布什湾。这里原是一大片760公顷的滨水区,也是澳大利亚主要的环境保护区,生长着茂密的潮汐红树林。澳大利亚政府决定乘奥运之机,开发利用这一地带,可谓匠心独运。

  记者漫步在奥林匹克公园,见到宽阔的奥林匹克大道旁奥运会场馆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奥运建筑不仅气势雄伟,富有现代风格,而且还格外突出与大自然的和谐。场馆周围空气清新宜人,绿化令人赏心悦目,奇花异草竞相斗妍。记者抬头仰望乳白色高大的奥林匹克体育馆,仿佛觉得这座奥运史上最大的体育馆,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犹如一只奔跑在辽阔草原上的洁白山羊。这让人油然想起,澳大利亚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美誉。

  2月13日,记者参加国际奥委会在悉尼奥林匹克会议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这是萨马兰奇到达悉尼的当日,准备与国际奥委会领导人一起考察悉尼奥运场馆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备受各国记者关注。我们在这个新闻发布会上争取到两次提问的机会,比较充分地表达了我国申办奥运会的热情和积极态度。国际奥委会新闻发言人十分友好地回答了我们的提问,并且介绍了目前有北京、曼谷、开罗、哈瓦那、伊斯坦布尔、吉隆坡、大阪、巴黎、塞维利亚和多伦多等10个城市提出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情况,认为北京很有竞争力。但新闻发言人重点介绍的是悉尼“绿色奥运”的成功做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他说,悉尼奥运会体育场馆和运动员村的设施,全部采用太阳能发电;所有新建设施避免使用有毒材料,而且建筑材料完全可以回收利用;客房内全部使用无氟冰箱,不安装空调,以免破坏臭氧层;服务、通讯,使用电子邮政系统,以减少废弃物;污水净化处理后循环使用,灌溉园林绿地;最大限度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专门新建的奥运火车站与整个悉尼城铁路线已经联网;所有奥运场馆都禁止吸烟。

  悉尼奥运会从申办到规划、建造都把环保放到首位,称之为“绿色奥运”真是当之无愧。

  一切为了方便比赛

  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高斯帕在悉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悉尼奥运会的设施建造非常集中,悉尼提出的口号就是一切为了方便比赛。”

  的确如此,在悉尼奥林匹克公园,除了主体育场,还建有网球中心、射箭中心、棒球中心、田径运动中心、水上运动中心、室内赛车场、室内球馆等。另外,还做到了使所有的运动员都能住在一个奥运村里,所有的比赛场地距离奥运村少于半小时路程,所有的训练场地距奥运村少于45分钟路程。设施这么集中方便,在奥运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澳大利亚精心设计建造的奥林匹克公园,是悉尼奥运会的中心。这里将举行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奥运27个比赛项目中的15个项目。全部运动员生活起居的奥运村、技术官员村、记者村、新闻中心、国际广播中心也都集中在这个公园里。

  耗资近5亿美元建造的奥林匹克体育场,是奥林匹克公园的核心建筑。体育场两翼呈拱形支撑顶部,并舒展地延伸向两侧,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冲击。它的形状像由一个个座位组成的钵,环绕着一个椭圆形跑道和一个南北向运动场。它长192米、宽119米、地板至天顶高度52米,是直至目前奥运史上规模最大、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育场。三层的大看台能容纳11万名观众观看开幕式、闭幕式和田径比赛,这是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都无法比拟的。更加令人叹服的是,在奥运闭幕后,11万的座位经过拆卸,可轻松地压缩到8万个,这恰恰符合悉尼的实际需要。

  可为15000名运动员和官员提供住宿的悉尼奥运村和技术官员村,与奥运主要场馆毗邻,运动员可以免除乘车之苦,徒步去各自的赛场参加比赛。奥运村是按世界最高等级的环境标准建造的,来自世界各国的不同肤色的运动员,都能在17天的奥运期间共同居住在一个奥运村,这在奥运史上也属首次。

  记者特别关注奥林匹克公园里的记者村。记者村建造得很别致,不仅考虑到让众多记者住得舒适,而且还十分便于记者的采访和发稿。记者村紧靠奥运会场,距4万平方米的国际广播中心和3万平方米的新闻中心,也只有5分钟的路程。

  悉尼已经张开了双臂

  澳大利亚是个非常喜爱体育运动的国度,在游泳、马术、网球、田径、沙滩排球等运动项目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令记者深思的是,悉尼奥运会上澳大利亚却没有提出明确的夺冠目标。记者看到他们并非在急功近利发展某个体育项目,而是把体育运动建立在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比如板球、橄榄球、澳式足球、无篮板篮球等这些都非奥运比赛项目,但这些澳大利亚的传统运动,依然是澳洲人热衷的体育运动的主流。看来,澳大利亚人对体育的本质与锦标之间关系的把握,是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我们从悉尼奥运会的会标也能得到启示。会标看似一位运动员手持长绸向前飞奔,其实,这是由澳大利亚人十分喜爱的运动工具———曲形硬木飞镖以及太阳、岩石组合而成的图形。其鲜艳的颜色分别代表着悉尼的海港、沙滩和澳大利亚宽广的红色土地。

  奥运会标在悉尼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并醒目印在琳琅满目的奥运纪念品上。悉尼,显然因为奥运会的脚步临近,已兴奋起来。他们在一个巨大的宣传画上写道:“悉尼已张开了双臂,欢迎您的到来!”

  澳大利亚是个移民的国家,悉尼居住的300多万人口来自140多个不同国家,悉尼也就自然成为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世界性城市。来自国外的运动员、记者和游客都可以在悉尼找到“乡亲”。奥运会期间,将有超过35000名志愿者组成的多元文化背景的服务队,分别为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员提供特别亲切的服务,真正让人在悉尼有“宾至如归”之感。

  记者在悉尼采访期间,恰逢奥林匹克工作装在悉尼发布。奥林匹克志愿者展示了这些装束。人们看到,奥运会工作人员的亮丽制服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质分为七种颜色:为观众服务的引座员、检票员、信息咨询员着黄色服装;负责运输的公共汽车和小车司机、路面管理员、交通信息员着紫色服装;医护人员着红色服装;安全检查人员着柠檬色服装;为大会服务的技术人员、翻译等着蓝色服装;裁判员着全绿服装;广播机构的制片人、导演、摄影、技术人员着水绿色服装。届时,8万多名在奥运会和残奥会上服务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将穿着这些鲜艳工装,会被公众很容易从人群中识别出来。

  悉尼拥有接待100多万游客的能力。为了奥运,悉尼并没有大兴土木,借机大建高级宾馆,而是除了利用现有的35000多间旅馆客房外,让志愿者把大量的游客带到居民住宅里住宿。这样,既解决了奥运期间蜂拥而至的游客住宿一时短缺之苦,也不会为奥运会后“人去楼空”而犯愁。这真可谓一举两得,精打细算。

  “我今年11岁,到2000年,我正好18岁,那时新世纪即将开始,我将去做2000年奥运会的志愿者。”这位名叫雅塔的美丽的澳大利亚小姑娘,七年前正是她站在蒙特卡洛的路易二世体育场所做的“盼奥运”的讲演,深深打动了国际奥委会的众多官员,为澳大利亚成功争办新千年的奥运会立下了汗马功劳。记者在悉尼采访,强烈地感受到无数的“雅塔”,由过去“盼奥运”到目前“迎奥运”的友好热切之情!

  《人民日报》 (2000年04月21日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