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贫穷落后村子,因为艾滋病的突然暴发,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据统计,这个总人口只有3200人的村子,到目前为止,已经确诊艾滋病感染者980多人。近几年,该村因患艾滋病而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100人。文楼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疫区!在上蔡县,像文楼这样被确定为疫区的行政村还有21个,在上蔡县所属的驻马店市,这样的行政村共有24个。
在这病魔肆虐的地方,农村教育状况如何?教师队伍的思想是否稳定?学生的学习是否受到影响?日前,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了疫区。出乎意料的是,身在疫区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们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倒。“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有全省、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的心中非常踏实,一定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上蔡县邵店乡刘岳小学教师张海珍的这番话,代表了艾滋病疫区广大教师的心声。
“让疫区学校教师毫无后顾之忧地工作,是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驱车走进上蔡县境内,随处可见造型漂亮的白墙红瓦建筑和带有专门标志、雄伟壮观的自来水供水水塔。陪同采访的同志告诉记者,这是河南省委、省政府为了帮助疫区群众而实施的“六个一工程”的一部分。这“六个一工程”是:政府出资为艾滋病重点防治村建一所学校,修一条马路,打一眼水井,办一个卫生所,建立一个党员活动室,建造一座可供因艾滋病致孤的老人、孩子生活、学习的“阳光家园”。而那造型漂亮的建筑便是政府出资为疫区群众建造的学校和“阳光家园”,这两项工程是“六个一工程”中投资最大的项目。
六项工程,项项饱含着党和政府对疫区群众无微不至的体贴与关怀。
相比较而言,疫区的孩子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因此,这里的教师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劳动。他们除了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之外,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在艾滋病重点防治村里,对于因“艾”致孤、致单亲家庭的孩子,老师们常常要承担起照顾孩子学习、生活的双重责任。因此,在这里工作的教师就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格外关怀。
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及省直部门的下乡扶贫计划,总是把艾滋病重点防治村列在首位。为了使疫区的教师们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河南省教育厅多次挤出教育经费“戴帽”下达到疫区学校,为学校配备了一些连城市学校都没有的现代化教学设施。
驻马店市教育局局长彭化杰告诉记者,仅2004年,河南省教育厅就为驻马店市的防艾重点村学校拨付经费355万元,而该市又动用国债配套基金385万元,首先用于疫区村级小学的危房改造。仅在疫情最先暴发的文楼、南大午两所小学,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就拨付校舍改造专项资金42万元。在教学设施的配备上,河南省教育厅今年上半年又对12个行政村拨付经费133万元,下半年又安排158万元用于13个村级小学教学设备的购置和更新。文楼村的小学教师刘亚伟指着新建的漂亮校舍自豪地对记者说:“从建新校舍到所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上级全为俺们解决了。如今,俺村小学比县城的学校还漂亮!”
为了及时为疫区学校排忧解难,省教育厅还专门为疫区学校派驻了工作队。河南教育厅厅长蒋笃运意味深长地说:“让疫区学校教师毫无后顾之忧地工作,是我们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时刻我们不会离开疫区学校”
在驻马店市采访,市属汝南幼师党委书记梁长春、校长鲁春向记者介绍了今年暑期培训教师的感人一幕:为了让疫区学校教师在暑期培训中得到方便,市教育局决定对疫区学校的582名中小学教师实行半月包吃、包住、包教材的全免费培训。报到当天,天降大雨,市教育局派出35辆客车,分赴各县、各学校接教师。
当记者问及在疫区教学有没有思想顾虑、想不想调走的时候,确山县三里河乡南泉小学校长赵国直率地回答说:“没有离开疫区学校的念头。一是我们懂得艾滋病预防知识,二是我们在这关键时刻离开疫区学校,既对不起党和政府,更对不起疫区群众。”这质朴的话语让记者深受感动。
今年54岁的上蔡县赵店乡初中教师陈肖寒告诉记者,他是一名由民师转正的教师,本是土生土长,在自己的家乡发生艾滋病疫情的危难时期,自己虽然可以申请调走,但他却从来没有产生过此种念头。一是这样做对不起父老乡亲,二是辜负了党和政府的期望。他说,他们的学校有一千多名学生,班班都有艾滋病患者家长;在他们乡的21个行政村中,村村都有艾滋病患者。这几年来,他虽然亲眼看到一个个熟识的人患病倒下,但同时也看到政府派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工作队、医疗队、扶贫队,他感受到的是党的温暖和自己的责任。他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但他知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个普通道理。在培训班的15天里,这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天天早到晚归,学习笔记记了一大本子。晚上下课后回到宿舍,还要找来别人的笔记核对一遍,生怕漏掉什么。
“阳光家园”为孤儿们送来灿烂阳光
在上蔡县城北郊的卢岗乡,有一座国家投资五百余万元兴建的“阳光家园”。在这建筑漂亮、设施齐全的“阳光家园”里,记者见到了那些因艾滋病致孤的孩子们,看到他们在和大学生公寓不相上下的房间里学习和生活,一股暖流霎时涌遍全身。
今年刚读初中二年级的胡桂花,在她年仅7岁时,刚满50岁的父亲便因患艾滋病而撒手人寰。2000年,母亲又因同样的病情离她而去。于是,胡桂花和弟弟胡胜利成了一对孤儿。小姐弟俩陷入了巨大的伤痛之中。走进“阳光家园”之后,在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下,两个孩子又找回了他们几乎失去的快乐童年。
在“阳光家园”的8号宿舍,记者见到了来自上蔡县百尺乡铁王村的13岁的聂贝贝。这天是小贝贝的父亲聂文正去世一周年纪念日。从小姑娘书桌上摆放的那朵雪白的花朵可以看到,懂事的孩子已经在以自己的方式寄托哀思了。老师介绍,去年的今天,38岁的聂文正撇下80岁的老父亲、同样患艾滋病卧床的妻子和3个未成年子女,在留恋与绝望中离别人世。两个月后,他的妻子又随他而去,留下了一老三小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而聂贝贝年仅8岁的弟弟也成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爷爷能身体健康,弟弟能快乐成长。”聂贝贝说。
对于这些失去了亲人的孩子们,“阳光家园”的老师就成了他们的父母亲。“阳光家园”主任李国华告诉记者说:“从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到吃喝拉撒,我们既是老师,又是父母,更是保姆。我们尽一切努力,让孩子们找回本应属于他们的童年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