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6月26日电(记者刘雅鸣)三年前,河南省实验中学首次从城乡贫困家庭中特招了13名优秀特困生。这所集中了拔尖学生的省级重点中学在安排这些特困生时,打破以往惯例,把他们分散到了高一年级的四个班里。校长李建民说:“让生活条件迥异的学生在一个环境里共同成长,也许会产生一种互补互益的效果。”三年后的今天,这一由“爱心行动”引发的特别实验果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高考前夕,正紧张复习的这些高三学生忙里偷闲聚在了一起。洋溢着同样青春的脸庞上,已看不出城乡、贫富的差异。出乎记者预料的是,他们谈得最多的不是学业成绩,而是“宽容”、“平等”、“尊重他人”这些字眼。一位班主任老师感慨地说:“健全的人格、合作共处的能力以及学会尊重别人等等,是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东西,这些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在相处中自己体会到了这一点,尤其可贵。”
来自武陟县大封乡一个贫困家庭的任满洲:三年下来,我的胆子变大了,想法更多了。一入校,同学们就从没把我当成一个特困生来看待。为这一点,我在内心里感激他们。我的同桌是一个特别活泼的女生,开始总是她先找我说话,不断地给我说这说那。和他们在一起,觉得很自然,有自尊。过去我的想法很简单,上大学,找个好工作养家糊口。现在,我的眼界宽多了,学习不只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学识来报效祖国。我知道了与人合作,我懂得了交际,一个人闷着头学习,不问他人,显然不合时代潮流。
校电视台小主持人何珊,是一个漂亮开放的女孩:我和任满洲坐同桌时,他一点不爱说话。我发现他虽然是个男生,但心特别细,手也很巧,会折很多东西。从他身上,我学会了怎样平等地与不同的人相处。开始时,我同他讲话,很注意方式,就怕伤了他的自尊心,但现在我们什么话都可以放开说了。他也变得开朗多了,还报名参加学校校报竞聘答辩会,但没能入选,我们都为他可惜。
担任校报副主编的王哲:如果不是和他们的相处,也许不会促使我思考很多问题。王子龙刚到我们班时穿了一双旧拖鞋,我们都觉得很奇怪,还有人拿着涂改液问他见过没。但有件事让我印象深刻,还是上高一的时候,王子龙的姐姐提个小篮来看他,怯怯地说:“我找俺弟。”从穿着上一眼就可以看出她是从农村来的。当时,我们几个同学正在教室里办墙报,上面有期中考试各科目状元的名单,其中王子龙就占了好几科。姐姐看见了弟弟的名字,立刻自豪地笑了起来。听着他们姐弟俩的对话,从姐姐的眼神里,可以看出那种幸福与喜悦是什么都比不了的。
从新郑市观音寺镇林庄一个贫困农家来的王子龙,已被保送到南开大学:我从城市同学那里从来没有感到过什么偏见。一个有奋斗心的男生,也许会想有一个贫困的少年时代,因为你多经历一些磨难,就更能激发你的奋斗心。我和一个家庭环境特别优越的同学成了好朋友,我经常住到他们家里帮他一起复习功课。有一天,他十分真诚地握着我的手说:“咱俩换个家吧,我多想像你一样也能多吃点苦啊。”反过来,城市孩子兴趣广泛,知道得特别多,这一点对我们改变也很大。现在,有人迷上了足球,也爱听听音乐,感到人生更有意义了。
家住洛阳效区下沟村的任明明:到这里上学,等于给了我们一个机会。知识改变命运,我十分相信这句话。城市学生的口才和英语好,综合能力强,这都让我佩服。我觉得从他们身上知道了“宽容”二字的意思。我在课堂上讲数学题的时候,大家都听得特别认真,安静极了。有听不明白的地方,他们也会直率地说出来:“这一点没听不懂,请你再讲一遍。”
父母都是大学教师的黄冠:不管你来自何方,有着怎样的出身和背景,到了这个校园,大家都是平等的。你只要有个性,有本事,都会得到尊重。这三年相处之中,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完善。他们对知识特别渴求,在生活上却苛求自己,到食堂打饭都是买最便宜的,但买起书来特别大方,省下钱来买字典和科普读物。这些对我都是一种激励。在我眼里没有特困生,只有特优生。从他们身上我开始明白,如果一个人精神上不贫穷,物质上的困难也就算不上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