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袁隆平两位科学家昨天从14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首次获得了每人500万元奖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奖金相当于80年代的诺贝尔奖奖金额,而他们的获奖证书是由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并颁发的。
记者昨晚通过电话采访获悉,袁隆平将把其中的450万元用于自己选定的科研项目,而剩下的50万元将必须留作自用。记者了解到,袁先生一向生活俭朴,对物质享受没有太高要求。吃饭穿衣消费很少,花费较多的可能就算香烟了,一天10元多而已。他此前所获得的许多高额奖金都曾捐给了各种科学基金。但此次,国家明确要求获奖者不得将留作自用的50万元以任何名义捐出。
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授奖对象为: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技工作者。
经由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初评,共有14位科学家成为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评委又对14位候选人从科学品德、重大科技贡献、社会影响等几方面打分(满分100分),结果80分以上的有7位科学家。
这7位科学家进行了现场答辩,评委又到他们的研究室、实验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最后经有记名投票,分别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最终获得了500万元大奖。
虽然吴文俊已经82岁高龄,袁隆平也已71岁,但他们至今仍活跃在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第一线,获得大奖受之无愧。
吴文俊:男,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1946年赴法国留学,获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数学的诸多领域。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并已应用于国际上当前流行的符号计算软件方面。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败”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七十年代中期,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