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勤奋、活泼、创新”;“文明、守纪、求实、进取”;“团结、礼貌、进取、创新”……看到这些风格雷同的校训,凡是有过在校学习经历的人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北京东城区教委小学教育科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校训雷同化、标语化现象十分严重。
在被调查的50所小学中,49所学校的校训构成形式为“四词八字”口号式,所占比例高达98%。50所学校的校训,共涉及用词38个,用词范围狭窄,普遍存在着重复使用的问题。各校校训要求趋同,风格相近,千篇一律。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词依次为“勤奋”,38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76%;“团结”,26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52%;“创新”,21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42%;“文明”,20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40%。
本次调查还对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进行了访问,发现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说出本校校训,多数人的回答都不够准确,甚至有人对本校校训一无所知。一位六年级的学生说:“校训对我们来说,只是在升旗仪式上喊的口号。”另一位学生说:“我通常不会想到学校的校训,因为我们学校的校训和别的学校没有多大的区别。我们和校训之间似乎总有一种距离感。”一位班主任老师说:“学校校训不能再标语化、口号化了,要充分考虑到教育的对象,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学校应有个性(编余短论)
鼎鸣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精神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和浓缩。精彩的校训,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南京大学的“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等,就像一张张文化名片,张扬出学校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可反观我们周围,具有鲜明特色的校训似乎越来越少。从小学到大学,许多学校的校训不过是从“团结”、“严谨”、“求实”、“勤奋”、“文明”、“创新”等词语中选择4个词,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而已。这样的校训形式雷同、平铺直叙,缺乏个性、大而无当,不能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
校训的雷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在“整齐划一”的理念和模式下,“千校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一旦学校教育失去了个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失去个性。就像一幅漫画表现的那样:学生刚进校的时候分别是方脑袋、尖脑袋、长脑袋,到毕业的时候,个个都是圆脑袋了。
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既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只有个性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个性化的人才;只有个性化的人才,才能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期待着更多各具文化底蕴、饱含鲜明教育理念的校训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