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01年高考《考试说明》理科综合篇(一)
夯实基础知识 加强学科综合
对于“3+小综合”中的“理科综合”,2001年的《考试说明》有什么新的要求?怎样调整教学复习策略,提高学生理科综合测试能力?
【命题思路】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有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为什么提“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能力立意命题方式”又有哪些特点?
传统的“以知识立意命题方式”着眼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多地考虑知识点覆盖面的要求。而“以能力立意命题方式”是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在命题时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及新成果,通过情境、设问及其他的命题技术,编制考查项目,旨在测试学生的学习潜能。这种命题方式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考查学生对知识之间关系的把握及学生将原理运用于新情境之中的能力,是知识基础上的一种拔高(即能力)。也就是说,就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而言,综合能力测试涉及的知识呈现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强调学习能力,即选择、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对“进一步加大对考生素质考查”的思考
目前这种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手段,除了能够考查学生的文化素质外,还可以通过国际、国内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或世界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大事件,让考生根据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来分析判断是非,这样做实际是间接测试其思想素质,从而将二者内化为人的品格。
例如1998年9月20日,有记者报道:连月来长江、嫩江、松花江等地发生的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引发东北老人马永顺太多的感触。从前由于超额完成伐木任务,他被评为全国劳模。1982年,退休后,马永顺有感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造成的恶果,决心向大山“还账”,带领全家老少植树46500余棵。上述报道给你最大的一点启示是什么?
通过本题的考查,使考生明确任何生产活动不能只顾经济效益和眼前利益,而应在遵循生态平衡自身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本题对考生“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有效的测试。
3.对“命题范围遵循相关各科《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理解
主要是指编制试题所用的素材不一定来源于依据大纲编写的教材。虽然考查的知识点不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在应用上要求考生不拘泥于大纲,利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和分析问题。
4.对“增加能力型、应用型试题比重”的理解
一是指命题取材更加联系我国和世界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当今人类面临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如能源消耗、资源开发与配置等。这些现实问题的产生和发展都涉及到多个学科,仅靠某一学科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各学科的综合优势,才能寻求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3+X”综合能力测试题也正基于这一事实,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所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与现实为素材,设置试题。如2000年广东生物卷最后一道“人类基因”题,2000年苏、吉、浙卷第26题关于“融熔盐燃料电池开发利用”问题。加强这方面考核的意义在于增强学生科学素养,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是,教育部明确反对新的“题海战术”,搞所谓的“综合能力测试应考辅导”。但鼓励并赞成开设综合性的专题讲座,进行研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类讲座能引导考生主动关注世界、关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培养学生形成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读2001年高考《考试说明》理科综合篇(二)
调整教学策略和计划 提高学生理科综合能力
盛焕华
考试目标
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既要满足高校对理科新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又要与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
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定量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了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能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能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实验结论能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
能理解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并能根据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的结论
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用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考试内容
在确定考试内容方面,除山西、天津外,其他省份的理科综合依据原国家教委1990年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修订本)进行,其中理、化、生内容比例与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数比例大致为4∶4∶2。
题量和题型比例
与去年题量相比较,今年题量变化不大。其中,选择题与非选择题比例为1∶1。
试题难易比例大致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难题=3∶5∶2。
试卷结构与组卷原则题量和题型比例
试卷原始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入选的试题主要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安排,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的不同题目应尽量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现在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计算题、问答题、论述题等,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所谓客观题就是答案惟一的,比如选择题、填充题,而问答题、论述题等的答案是不惟一的,要求考生有创见地答题。在高考复习中,教师要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讲解和训练。
复习策略:如何教学
转变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建议教师将纯知识的课堂传授转到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上来,使学生从“学会知识”升华为“会学知识”。
在教学中将培养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作为首要任务2000年苏、吉、浙理科综合卷中考查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的试题占总分的87.1%。
实验教学不可放松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实验是中学理科教学的基础,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对理、化、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和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如2000年苏、吉、浙卷第25、31题)。
在打好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科间的渗透、综合这包括理、化、生三门学科在方法体系上的结合点(包括认识规律、实验方法、研究方法、思维方法和教学规律上的结合)、在知识体系上的结合点(如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的运动性、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契合),以及社会热点事件和学科的结合点(如同位素、能量、环保、克隆技术、二恶英事件、纳米技术等)。
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不断指导学生从书内到书外,从课内到课外,走进图书馆和实验室,走向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科学实践。
总之,高三理科综合迎考复习中,要以“考纲、考点、考题”为导向,围绕“基点、重点、热点”抓主干,贯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促综合,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复习
命题依据的是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因此,考生复习时也应依据按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进行。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目标之一是考查学生对自然科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能力,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知道自然科学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建议考生在复习中要重视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注意学科内知识的融会贯通。
加强“建模”训练,提高理科综合解题能力。必须学会从大量的题目信息(包括显性的、隐性的)中,捕捉相关的学科信息,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再归纳成学科中的问题(即“建模”),最后利用中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对知识点的串联、并联、迁移、转换、综合以及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抽象化等方法灵活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