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已经三年了,似乎离高考已经很远。今天接到一个棠中今年毕业的师妹的电话,向我询问高考志愿的问题,才想起来这两天是你们填报志愿的日子。这个帖子,现在发出来已经有点晚了,不知道有多少师弟师妹能看得到。不过,即使是明年、后年才毕业的师弟师妹们,也可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稍稍参考一下,算是一点点小小的建议吧。
三年前我填报志愿的时候没有费太多事,凭着兴趣直接就报了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现在已经在这门学科中走了三年,也算对生物学和生命科学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它的内涵,和我当初在填报志愿时的印象有根本性的差异。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它来自实验,依赖于实验。生物学的实验与其他科学实验相比,显得更为复杂、琐碎、缺乏美感。一个实验往往需要相当长的周期,需要周密的设计,需要繁复机械的过程,需要一遍遍地重复。实验结果也常常令人理不出头绪。于是有些时候我在想,显然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应该了解得更多一些、准备得更充分一些。不是说报了这个专业后悔,而是,如果我当初知道更多关于这个学科的背景和内涵,我可能会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
兴趣很重要。热门的专业可能当你毕业的时候已经成为了冷门;即使没有,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很少有人能在上面有所建树。问题在于,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吗? 因为自己学的是理科,对理科比较了解,就着重说理科了。高中学理的同学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面要广一些,理科、工科、医学,以及一些文科的专业,如经济和管理,都是招收理科生的。医学其实可以算是一种工科。除去文科不看,理科学生的选择从大体上来看就分为了理科和工科两类。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对理科更感兴趣,他们在高中的时候就在物理、数学、化学和生物上做得很好。这些学科的定理、定律、公式,以及它们所揭示的自然和宇宙的属性的确非常吸引人。但大学当中理科的含义远远比这些现成的公式定理要复杂许多。一言以蔽之,如果你喜欢把这些公式定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解决问题,去设计一台机器,去治疗一种疾病,去发明一种药物,等等,那么,工科或医学是适合你的学科。如果你想知道这些公式定理是怎么样被发现的,除了它们以外,这个宇宙中还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并且,你对找到这些新的规律有着非常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你能够忍受这种发现过程的漫长、寂寞、劳累和令人……抓狂,并且能把它转化成一种乐趣,只有这样,理科才适合你。
当然,本科阶段学习理科,不一定意味着将来一点要搞科学。在考研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去读一个工科。而且你的理科背景往往会使你的基础更为扎实、功底更为深厚。但即使这样,你的事业也将是偏重基础和研究的,而不是偏重应用的。你的日常工作是科研。你的所有事业都将建立在一点一滴的科研上面。 不知道有多少同学想报考理科。即,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或生命科学。在报考这些专业之前,希望你们对你们的大学生活和以后的事业、工作有足够的预见。 这些专业的前景可能非常广阔。特别是数学以及应用数学,可以在许多工业中灵活地转换。比如,它可以很好地应用到计算机上。许多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都是数学背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理科都可以轻易地转到工科上面去。
比如——生物学。在生物工业还十分不发达的现在,生物学想要转到工科上去是很困难的。转到医学上同样困难。关于这一点,有意于报考生物的同学可以给我发邮件。 总之,想要报考理科的同学一定要有足够的准备。报考理科意味着繁重的大学学业,激烈的竞争,对前途的迷茫,以及可能永远呆在实验室的工作。其实做实验是有趣的事情,但你不得不为它放弃很多的东西。
高考志愿制度有它的不合理性。高中生是很难了解他们所选择的专业对他们的将来意味着什么的。家长很难给出恰如其分的建议,特别是对于有志于理科的同学,除非家长自己就是搞科研的。但能有多少这样的家长呢?而且,他们那一代人的观念可能并不适合当今的社会。老师呢?老师的建议是很重要的,但他们毕竟只能点到为止,不能为我们作出判断。因为老师很难了解我们真正的爱好。爱好不是像说出来那样的,甚至有些时候我们都不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冷静下来,给自己单独的空间,问自己,到底喜欢的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你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会为自己在Nature或是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欣喜若狂吗?你觉得它体现了你的价值吗?或者,你会觉得设计了一个电站,治好了一个病人,或者提纯了一种药物对你更有吸引力?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你可以了解到你更适合理科还是工科。 我对文科方面不了解,不好给出什么建议。但我相信,在对自己兴趣的确认上,文科理科是一致的。 如果有师弟师妹有关于学校和专业的具体的问题,也可以给我发邮件:)希望这篇文章对你们有一些帮助。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大家参考,不可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