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报道:2005人民网记者亲历重大国际政治事件
2005年12月21日    时间:2005年12月21日 浏览数: 打印

  我看联合国改革

  人民网驻联合国记者 何洪泽

  2005年是联合国成立60周年,又是联合国的改革之年。联大开幕时,纽约联合国总部会聚了数量空前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各国领导人到联合国来,既是向联合国祝寿,更重要的还是讨论联合国的改革问题。只要看看首脑会议的盛况就能感到,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国际组织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把那么多的国家领导人聚集在一起。因此也就能理解,各国都希望通过改革把联合国变得更好。

  我在联合国工作的这些年,也看到过联合国的一些改革,但今年的改革是最全面最深入的。安南秘书长为改革方案做了认真准备,聘请了高级名人小组进行长达一年的讨论研究,最后提出了联合国改革的报告。各国领导人对改革方案也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形成了《最后文件》。应当说,今年的联合国改革是有成果的。《最后文件》为改革确定了框架;发展问题在联合国工作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建设和平委员会等机构的设立,也使联合国在完成其任务时更加有效。不过,对联合国改革也不能急于求成。任何改革只有在绝大多数国家取得共识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安理会需要改革,但如何改革,各国分歧很大。联合国本身是世界格局现实的反映。联合国改革所能做到的,无法超越各国对世界的认识和各国力量的对比。联合国不是超国家机构,它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期望联合国做得更好,就不要指责联合国,因为问题的解决仍须各国共同努力。

  我读伊拉克时局

  人民网驻叙利亚记者 吴文斌

  2005年是美国发动对伊战争以来,伊拉克局势最为动荡和最富戏剧性的一年,两大棘手问题仍是全球瞩目的焦点。

  一个是伊战代价惨重,美国何时收兵。一年来,美国凭借其16万装备精良的军队,20多万训练有素的伊拉克军警部队,对伊境内反美反政府武装发动了一系列军事打击。然而,反美反政府武装不仅没有被歼灭,其针对美军、伊军警、政府高官等的袭击事件层出不穷,且杀伤力愈来愈大。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两年半时间里,美军死亡人数已超过2150人,而这场战争的最大受害者———伊拉克人的死亡则高达4万之众。我接触到的许多伊拉克人,都希望尽快结束美军的占领和统治,美国军队应该尽快撤走,实现伊人治伊。

  另外一个问题是制宪道路荆棘载途,但却取得了戏剧性进展。战后在伊拉克建立一个美式民主的样板,是美国推行其“大中东民主计划”的重要一环。尽管安全局势险象环生,美国占领当局和伊拉克过渡政府仍不遗余力地推进政治重建和制宪进程。

  今年1月30日,伊举行了首次全国大选,产生了新一届过渡国民议会,4月底组成了以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领袖塔拉巴尼为总统的伊拉克过渡政府,5月初,伊过渡国民议会任命了宪法起草委员会,正式启动了制宪进程。经过几度延时、修改和妥协,伊新宪法草案终于在10月15日提交全民公决,结果获得全国78%的登记选民的支持高票通过。

  我认为,伊制宪进程取得如此意外的戏剧性进展,其实充分反映了伊拉克各族人心思变,人心思定,人心思和的共同心愿。

  我目睹“颜色革命”

  人民网驻乌克兰记者 黄晓东

  橙色袖标、橙色围巾、橙色旗帜……乌克兰基辅独立广场被橙色所笼罩,时任反对派领导人的乌克兰总统尤先科依靠“橙色军团”,取得街头政治斗争的胜利,登上总统宝座。从此,“颜色”与“民主”似乎变成孪生兄弟。继格鲁吉亚“玫瑰革命”后,独联体第二大国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黄色革命”。作为美国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工具,“颜色革命”在独联体地区连连得手。

  独联体有关国家纷纷通过立法、加强集权等手段,严防“颜色革命”。在乌兹别克斯坦平息安集延骚乱、阿塞拜疆执政党在议会选举中大胜、纳扎尔巴耶夫高票蝉联哈萨克斯坦总统后,“颜色革命”遭遇了“寒流”。不但如此,“颜色革命”国家还普遍出现了“革命综合征”:革命盟友分道扬镳、“二次革命”甚嚣尘上、“变色”国家的人民陷入失望大于希望的苦恼之中。

  “颜色革命”只是实现了政权更迭,但并不能创造神话。美国借助“颜色革命”进一步分化了独联体。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变色”后,坚定推行加入欧盟和北约的对外战略。但俄罗斯在巧妙应对“颜色革命”的进程中从美国手中重新夺回对中亚的主导权,迫使美撤出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空军基地。在“颜色革命”遭遇“寒流”的形势下,美国可能会改变策略,但仍不会放弃对独联体国家的民主攻势。

  我感受恐怖袭击

  人民网驻英国记者 施晓慧

  7月7日,4名自杀性爆炸袭击者在伦敦上班高峰时的3列地铁和一辆公共汽车上引爆了炸药,造成57人死亡,700多人受伤。7月21日,3列地铁和一辆公共汽车爆炸未遂案再次在伦敦发生。

  袭击造成的伤亡是空前的,英国人在应对意外事件中的冷静、勇气、有序和破案的效率却令人肃然起敬。爆炸发生后,现场群众的第一反应是互相帮助,几个小时后,伦敦市大部分交通恢复正常。爆炸后第三天,英国女王按计划主持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大型活动,伦敦没有出现恐慌,也没有发生骚乱。

  “7·21”未遂爆炸之后,虽然没有出现伤亡,但英国人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却丢失了。忧虑、怀疑、困惑的情绪如楔子一样嵌入了平静的社会生活。人们的第一个忧虑是,自杀爆炸是否将成为伦敦生活的常态?人们也开始怀疑警方和情报部门的能力。

  我曾先后到伦敦的穆斯林社区和“7·7”爆炸案制造者的家乡采访。那里的青年说,他们对生活很满意,但他们对美英政府针对穆斯林国家的军事行动义愤填膺。尽管英国首相布莱尔不承认参加伊拉克战争是个错误,但民意调查显示,英国人中认为参战错误的已超过2/3,这场战争不仅给执政的工党带来难以治愈的内伤,也给整个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我报道六方会谈

  人民网记者 于青

  2005年9月13日,是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的第一天,也是农历八月初十。中方代表团发言人刘建超当天傍晚在吹风会上说,这个阶段的会谈也没有确定会期,9月18日是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中秋节,如果届时会谈还结束不了,中方就请大家吃月饼。于是,六方代表能否共同品尝月饼成为衡量会期的指标。

  9月16日下午,中方团长拿出新的共同文件草案请与会各方探讨。通常各方团长拿到文件后都要与国内上层进行沟通,所需时间一两天自然不算多。此外,六方会谈中,各方都有否决权,对于共同文件的表决,不存在少数服从多数,只要有一方不赞成,共同文件只能搁浅。这就是六方会谈的难处。中方作为东道主,发挥的作用就是劝和促谈。不仅丝毫没有特权,还要承受来自许多方面的压力。

  9月17日是中秋节前一天。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在钓鱼台国宾馆养源斋为六方团长举行迎中秋晚会。据消息灵通人士说,月饼是当天下午由国宾馆厨师制作的,厨师夸耀说:月饼绝对新鲜,并且没放保鲜剂,如果会谈三天内结束,与会代表带回国内也不会超过保鲜期。说来也巧,吃过月饼后,19日,六方团长代表各自政府,一致同意通过《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

  我经历法国骚乱

  人民网驻法国记者 廖先旺

  10月27日晚,法国巴黎市东北部克利希苏布瓦市(简称克利希市),两名青年为躲避警察查身份证件而进入高压变电站,当场遭电击身亡。当晚,这个以非洲移民和贫困家庭为主的小镇就沸腾起来。有人开始以烧大街上停放的汽车来发泄心中的愤懑。经媒体报道后,骚乱迅速传遍全国各城镇。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慢慢牵涉出人们对机会不平等、社会不公正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不满。常年居住在郊区低租金或社会福利住房内的非洲移民每天午夜时分烧车、烧公共设施。开始是巴黎市郊区的几个小镇,接着是几个省。11月2日至6日,我和几名在巴黎的中国记者应匈牙利旅游局邀请去采访。回巴黎当天,从电视上得知,从机场回巴黎市内的地铁前一天刚有人烧车并骚扰地铁列车。万幸的是,当天路上并未发生意外情况。

  回巴黎后,形势愈演愈烈,警察、消防队与保安部队疲于奔命。形势已到关键时刻。法国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实施紧急状态和宵禁,并采取系列措施,软硬两手,双管齐下。一周之后,形势渐渐平静下来。此次事件我主要有三点体会:一要避免受到其它媒体的影响,保持清醒与理智;二是报道要力戒主观臆测,要有事实依据;三是分析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外国专家点评国际形势

  季塔连科(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今年和去年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用对话以及以其他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成为国际上的主流。今年的国际形势有两个趋势,一个是国际上各国间的相互协作不断发展,另一个则是对抗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也存在一小部分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但和平、合作以及发展的趋势是主流,从今年联合国成立60周年举行的一些活动上也可以看出今年对话这一趋势的发展。这次大会上虽然并没有就联合国改革的问题达成协议,但是巩固了联合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联合国是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参与并进行相互对话的组织,任何其他的国际组织都无法替代。另外,俄罗斯加强同中国、印度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当今世界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消除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霸权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斯坦利·克罗西克(欧洲著名智库、欧洲政策中心创始人):从政治与安全角度来说,今年是自1989年柏林墙倒塌以来形势最糟糕的一年。伊拉克看不到和平民主的势头;伊朗局势依然严峻;朝鲜半岛核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文明的冲突日益严重,地区移民问题凸显;国际恐怖主义猖獗,恐怖袭击让人防不胜防;各种自然灾害不断,给经济带来重大损失。当然,积极面也有,比如以巴之间出现了和解的可能性;全球的冲突次数比往年有所减少。今年美欧关系的总体特点似可概括为:曲子变了歌词未变。欧洲仍然不是美国的平等盟友。美国人无论在外交政策还是其他国际问题上做决策时仍不会征求欧洲盟友的意见。今年形势还有一个特点是,中国无论在外交舞台上,还是在经济领域,其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上升,目前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中国的快速发展。

  张德光(美国印第安纳州博尔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国际政治学会亚洲及太平洋研究委员会主席):今年全球整体形势发展比较平衡,大国关系与格局趋于稳定,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两国以建设性的态度看待和认识对方,美国看起来已经确信,中国政府在世界事务中是美国的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美国赞同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合作领域在不断增加,两国关系已远远超出双边范畴,双方应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但是,国际反恐形势依然严峻,恐怖大亨拉登的反美言行,是美国在中东实行双重政策的结果。目前,美国在伊拉克建立新政府和推行民主路途坎坷,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和伊朗核问题依然存在。不过,台海形势今年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国的统一趋势不致逆转,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美台关系和日台关系中的影响力开始下降。

  苏吉特·达塔(印度国防研究所教授):2005年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世界正在向多边主义回归。最近几年,单边主义一度甚嚣尘上,但在今年日渐式微,多边主义开始重新显现其旺盛的生命力。首先是在安全领域,多边主义成为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在经济领域,多边主义也成为解决贸易争端的主要形式。联合国的作用重新得到加强,是多边主义回归的又一个明证。今年在缓解地区冲突、应对自然灾害、打击恐怖主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都离不开联合国的协调和领导作用。目前,多边主义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唯一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主要潮流。中国和印度的崛起给多边主义注入新的活力。多边主义在中国和印度的推动下,会在解决国际问题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天下事了犹未了

  年年年尾接年头,2005年即将过去,又到年终盘点时分。

  2005年之初,世界面对着印度洋海啸之后的满目疮痍。在其后的一年中,种种天灾仍接踵而来,其大者有巴基斯坦地震,美国东南部的飓风。气候引起的灾变近年格外引人注目,不少人认为这和人类活动扩张引起的地球温室效应有关。人类对自然应有更多的敬畏,对自身应有更多的克制,这已渐成世界的共识。气候是一种很“全球化”的现象,也只能予以全球化的应对。气候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重要的政治议题。

  伊拉克问题仍是2005年的世界焦点。从表面看,大选完成,宪法通过,政治重建有了进展。但无日无之的爆炸和袭击又令人对事态难以乐观。美国兵是留是走,在美国国内是争议,在伊拉克是两难。对萨达姆的审判,屡屡延宕;伊拉克的整体局势和这一审判类似,难有明快的解决。伊拉克内部的各派在审时观变,在拖。美国在伊拉克虽有10多万兵,但面对无形的、群众性的游击战对手,亦难“快刀斩乱麻”。伊拉克成了各种力量的毅力角逐场,看谁拖到最后。苦只苦了伊拉克的老百姓。

  世界上的恐怖主义袭击问题仍未有了局。埃及爆炸、伦敦爆炸、约旦爆炸均震惊了世界,显示出一种恐怖主义“全球化”的趋向。值得注意的是,新的恐怖袭击者不具“职业”特征,是特定意识形态下的“志愿者”,这突出表明,恐怖主义现象并非简单地是几个坏人作恶,也非捣毁一个组织就可克全功,而是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文化背景。

  法国骚乱也凸显了发达国家内部的文化问题。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法国,实际上存在着经济和文化上处于弱势的少数族裔群体,他们内在的心理沮丧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化解,便以骚乱方式进行宣泄。在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后,少数族裔和贫困人群的生存状况和受灾惨状也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反思。这说明,在发达国家,真正的平等与和谐尚有待更多的努力。

  近年来,发生在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引人注目。在“颜色革命”中,既有本国政治力量对比演变的因素,也有外部势力插手的因素。2005年,“颜色革命”多少出现了一点减速和变味的迹象。白俄罗斯的“雪花革命”未果,吉尔吉斯的政权更迭没有出现像乌克兰的“橙色革命”那样“脱俄入美”的变化。哈萨克斯坦的“颜色革命”则未能启动。事实说明,一个国家的演变,内因是主要因素,即使在西式意识形态的狂欢之后,独联体国家仍不得不现实地面对现实的问题,包括地缘问题、文化问题、原有经济结构和纽带问题。

  2005年,禽流感在欧亚大陆普遍发生。北雁南飞,原本是浪漫情怀的象征,现在却成为“疾病全球化”的载体。“天高任鸟飞”,原本是自由的比拟,现在却成了“动物恐怖主义”。禽流感之痛势必延续到2006年,但愿人类尽快找出应对之策。

  检索2005年新闻,天灾人祸不少。这大约和某种新闻取向有关,“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没新闻才是好新闻”。

  读者岁末谈天下

  美国为了保住自己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可以采取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今年中国之行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认识到,美国人必须学会平等地与中国人进行对话。中国对东亚地区的稳定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中国不希望美国通过在东亚建立危险的平衡,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台湾问题可能成为中美两国冲突的爆发点,也可能会成为中美两国实现战略性和解的突破口。关键一点就在于,美国人是否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并且从内心深处做好了与中国长期合作的准备。

  武汉 乔新生

  发生在法国的骚乱反映出了法国在移民政策上的失误和低迷的经济形势。巴黎的郊区问题已经存在相当长时间了。法国历届政府采取了各种手段,但未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移民不能真正融入法国社会。2007年法国大选在即,有志掌管法国的领导人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好新文化融入与经济自由化两大难题,面临着恢复法国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任。

  淮安 姚国会

  在日本政界未能认真反省侵略战争及社会政治整体右倾化的背景下,日美加速实现军事一体化、修改和平宪法可以说是迈出了危险的第一步。这一做法不仅在日本国内掀起巨大的波澜,而且立即为国际社会所关注。日本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均担心日美强化军事同盟并不能给地区和平与稳定带来正面效应,反而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韩国政治家和政府官员纷纷批评小泉纯一郎“忽视亚洲邻国的感受”。韩国大国家党女发言人田丽玉在一项声明中说:“日本引起了仍留有过去苦难记忆的亚洲人民对历史的恐惧。”

  南京 于存勇 袁建民

  中国人富裕起来,的确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好处、增加了机会。今年6月,笔者前往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旅游,所到之处,一个极深印象就是,到处都是中国人。一批批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不仅增加了相关国家的旅游收入,也带动了这些国家的商业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在外国旅游人均消费最多的国家之一,这都将给旅游目的地国带来各种发展机会,说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在为世界经济发展做贡献,恐怕并不过分。

  

〖信息来源:world.peop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