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建平)一部体现语文教育新思想、新理念的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今秋将正式实施,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将使用调整后的语文教材。大纲(修订版)的颁布实施,对深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将产生积极作用。
据介绍,1999年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充分注意吸收近年来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成果,深入分析、借鉴、吸纳语文教育讨论中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对现行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教材也随之作了调整。
此次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新大纲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淡化分析性操作,不要求学生背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重复的练习。鼓励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变以往每篇课文必须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教学程序,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整体感知课文,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小学、初中、高中背诵的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第一次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
语文教学大纲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语文教材编写方针的转变,新大纲不仅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也强调语文对学生思想品德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根据新大纲调整的新教材,有意淡化技术操作的训练,改变了某些纯工具性的作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注重选文的思想性、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是这次调整教材的突出特点。新教材增加了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章,增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比如现当代的文章,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谈中国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鱼化石》等。外国文学作品或文章,也突破了过去选文只注重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局限,注意多方位地介绍外国文学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品,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随着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新教材还增加了科技文章,如杨振宁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等。
新大纲降低了不适当的要求,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汉语拼音不要求直呼音节,声母、韵母和音节只要求抄写,不要求默写;识字由以往的“四会”降低为会写,了解意思,能在读写中运用。明确提出不考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汉字知识,不考词语解释,不背段落大意。在初中将语法修辞、文学知识作为语文常识介绍,并明确不考。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多处提出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交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故事会、朗诵会、课本剧等形式都可以引进课堂教学,这些要求都切中时弊,是带有方向性的改革。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到日程,大纲不仅提出比较熟练地使用字、词典的要求,并且首次提出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为使这项要求落到实处,大纲专辟“教学设备”一章,具体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设备应达到的要求。
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在教学评估方面有显著突破,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评估的要求,从教育观念、评估内容、评估方式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过程并重,教与学双向评估,体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