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四日,晴。
七点零五分,一百七十五名棠湖中学第六届中美夏令营的营员们和九名外籍教师以及十几位工作人员一起踏上了前往位于距成都一百六十多公里的汶川县桃坪羌寨的旅程。去了解,去感受,去体味那里的羌寨,羌人,羌情。
四辆汽车载着满车人的激动与兴奋,一路经过都江堰、紫坪库、映秀……沿途的风景很美,特别是当车驶进阿坝洲的时候,天空一下子似乎高了许多,偶尔从山间飘过的雾气,亦或是从山腰川过的羊群,不时引发营员们的惊讶和欢呼,给旅途增加了不少生气。
经过四小时的颠簸和期待,下午一点四十分,我们终于到达了这次旅行的目的地——桃坪羌寨。
几十间石头垒成的房子安静的横卧在起伏的青山脚下,寨子门前 环绕着一条大河,湍急而清澈。一座灰白的石桥架于其上,似乎就像是一条寨子与外界沟通的纽带。古朴,简单,这便是我对寨子的第一印象。
一进桃坪,便看见许多身着民族服饰的羌族小朋友整齐的排成两排站在桥上,拍手唱歌,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情的欢迎。
伴着导游的讲述,我们开始溶入这已传承千年的悠悠古寨独特的文化氛围。桃坪羌寨位于岷江上游杂古脑河畔的阿坝洲境内的理县桃平乡,至今仍然保持着古朴风情的原始羌族村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的“活化石”。走进桃坪,仿佛走进了一个深深浅浅的迷魂阵,因此桃坪也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
全寨共九十八户人家。每家房屋叫庄房,羌语叫窝遮。这些房屋全是用片石和粘土砌成的,高四五层,有比较科学的功能分布。下面一层用来养猪、羊等牲畜,中部的几层作灶房及起居室,最高一层堆放粮食和杂物,房顶用来碾打和晾晒粮食。这种房屋就地取材,经济实用、冬暖夏凉,并且寿命都很长,一般可使用四五百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每家房屋顶上都放有一块白色的石头,那是羌族人的图腾。传说,羌民族祖先里有一位叫“燃比娃”的英雄入天取得白石,击石取火,使羌民族进入熟食文明时代,所以,羌民族奉白石为神。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暗道和羌碉。 顺着曲折幽深的暗道,我们小心地向前移动着,在暗道里除了感到黑之外,还明显感到凉。原来这也是当地人的地下供水系统,但不是铁管胶管,而是用巨大的青石板拼砌而成,通过许多暗道将清清的泉水送到每家门口,如果不慎发生火灾,亦可立刻揭开石板取水灭火。走出暗道,便是一间大的客厅,里面摆放着许多羌族的照片和一些野鸡、羊等家禽的皮毛,再顺着几段较窄的木质楼梯,便到了桃坪最高大也是标志性的建筑——羌碉。站在上面,整个羌寨尽收眼底,四个镂空的灯笼挂在羌碉突出的一角,更显其精巧别致。
参观羌碉后,我们被分别安排到羌民家里,主人家已把刚从树上摘下的苹果和李子放在水池旁,让我们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一些羌族小朋友也热情的围上来和我们聊天,美丽的羌族姑娘则向我们展示她们亲手缝制刺绣,那精美的图案以及鲜艳的色彩立即得到了我们大家特别是美国朋友的大大赞赏,他们频频点头,嘴上不停的说:‘very good’,有的甚至还表示愿意购买。一时间,整个院子成了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天地。
下午三时,我们又登上了羌寨对面的山,站在高处,整个寨子尽收眼底,参差交错的古朴神秘的羌族居民建筑高高低低,起起落落,布局完整。远处的羌碉如一把宝剑直接插入云霄,碉顶上的三颗白石依稀可见,在落日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的庄严肃穆。
山上也住有人家,一样的热情好客、质朴醇厚,他们会盛上山涧的清泉和自家的果子为我们消暑解渴,并和我们聊家常。在桃坪,几乎每家人都有自己的果树,一到夏秋之交,果香扑鼻。
下山回来的路上,我们看见许多的营员和外籍教师都早已拿着或戴上了羌寨居民自家制作的一些手工艺品和一些代表羌寨特有的装饰品,我也好奇的走进一个店铺,只见店铺里羌族阿妈正在精心给营员们穿戴上好看的民族服饰。外籍教师也跃跃欲试,不停地让同学们帮他们翻译,而同学们也一边努力比划着一边笑着翻译,那场面好不热闹。
晚餐是在羌民家吃的,他们烹调出一桌丰盛的饭菜,有清香的家常味炒菜,也有主人家自己磨的嫩滑的豆腐脑,还有地方特产后山老腊肉:烟香味浓、肥而不腻、口感独特。更有的是在大城市中找不到的,譬如核桃花(一种当地山上的黑色野菜)和金黄的野蘑菇。羌族人的饮酒方法也极之独特——将青稞、玉米等酿成的酒封在酝子里,饮时开封注入清水,插上一根小竹管子来啜吸,称为“咂酒”。饮时很有规矩,先由在场的最长者诵读押韵的祝酒辞,人们再从长及幼轮流啜饮,边饮边添水,直至味淡。饮者随量而为,绝不催迫怂恿,也不争强斗胜,比某些汉族地区“斯文”得多。
品着美味的饭菜,营员们开心地和外籍教师交流着自己在羌寨所看见的稀奇事,而寨子里的人也笑着一一讲解。院子再一次响起了欢乐的笑声。
晚上七点三十分,我们和当地人一起在寨里最大的院子里举行联欢晚会。许多的营员和外籍教师都换上了漂亮的羌族服饰,开始拿着照相机与羌寨居民合影留念,外教 Patty ,Julie还激动的抱起羌族阿妈的小孙子照相。寨里的人准备好了篝火,抬出了两头全羊。接着,在羌族小朋友和营员代表热情洋溢的带动下,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依次呈现在大家眼前。无论是营员们逗笑的小品还是羌寨人动人的歌舞,或是外教模仿羌族舞蹈时的欢笑,都在寂静的黑夜中随着篝火慢慢释放着,上升着……最后,大家一起围着篝火跳起了圈舞,刹时,灯光,篝火,欢笑溶为一片。无论老师营员,无论男女老幼,无论羌族汉族,无论黄皮肤白皮肤,都忘情的跳了起来,和着烤全羊的香味,和着浓烈火辣的“咂酒”,和着远处羌碉上深红的灯笼……今夜,羌寨醉了。
夜深了,我们发现有些人家的灯还亮着。其实,羌寨的夜晚宁静无比,一家人围着安放有沉重而结实的铁三角架的火塘“咪屋达”谈古论今,商量农事,闪烁的火光营造出温馨的家的气息,点燃着亲人间弥久日深的亲情。
第二天我早早的起了床,爬上屋顶,看着近处的白石和起伏的青山,恬然而释怀。是啊,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造就出一方特有的风情。片石,泥土和木头,在勤劳的羌民手中,奇迹般的建造起高十余丈的羌寨。他们世代生存在这块土地上,披星戴月,播种理想,收获希望,生息繁衍。走入桃坪羌寨就走进了这个民族之中,去领略浓郁的羌族风情,感受羌民族古老的历史,体味羌民族神秘的文化,品尝独有的风味食物,不能不为这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也不能不为这个民族走向辉煌的理念所折服。
早晨八点,我们大家准备离开羌寨,在路口遇到了羌族阿妈,她急着要见Patty,并说希望她能把昨晚的合影寄给她们。还交给我们一串项链,让我们务必交给她。
车子开了,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羌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