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我的一篇题为《高考漏题了?——是命题人疏忽还是有意而为?!》的文章在K12教育网主页新闻中出现后,立即引起大家的关注,稍后几天里,新浪网 、中新网、FM365、国中网、中华网、中青在线、焦点网、网易、搜狐、人民日报、新快报、北京晚报等媒体均予以转载(转载时的标题不同)和讨论。在短短的几小时里,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新浪网等在线参与讨论的愈百人,该条新闻的访问次数也持续猛增,网友们对高考及其公正性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经笔者统计,关于2000年高考语文试题存在的问题目前有以下的说法:
一、语文试卷中,第四大题18分的阅读题,其文章竟出现在北京海淀区6月份的二模试题中,而且设题分值完全相同。(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www.k12.com.cn)
二、语文试卷第7小题要求考生选择文学常识表述中错误的一项——— 选择B或C都对。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近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它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B、杂剧在元代文学中有突出的地位,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孔尚任的《桃花扇》和马致远的《汉宫秋》等。
C、巴金,原名李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小说《灭亡》、《家》、《寒夜》及散文集《随想录》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D、高尔基一生创作甚丰,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剧本、散文等。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
一些中学老师反映,题中巴金的原名有误,因为巴金的原名叫李尧棠、字芾甘。但B项有将孔尚任的《桃花扇》混入元杂剧的明显错误,是“标准答案”。有些考生的答题将因为有两个选项而与“标准答案”不符。为此,教育部考试中心决定,这道题只要考生选择B或C,都可以拿到3分。
考试中心命题一处语文组负责人张伟民说,从一般意义上讲,第7小题也能说得过去,但不够严谨。多年来,高考语文试题没出过事,今年工作量很大,出了纰漏。教育部考试中心近期将就此事向社会作出说明。 (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三、今年高考作文大致内容是:有位学者出了个题目,图上画了4个图形,分别是圆形、三角形、半圆形和弯月形,要求从中找出一个区别于其他3个的图形。要求考生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高考的作文题早已在1月初由上海市写作学会编、百家出版社发行的《高考考场大作文训练题库》中出现过!记者日前获悉,广州不少考生都曾在这本发行1.05万册、在各大新华书店有售的“训练题库”中看过相近的练习题。在该题给学生的提示中,记者看到“发挥想象联想,从材料中找到感点,联系生活实际。要写好这类文章,需引申发挥”等字样,这与考后老师们的分析——如何把握今年高考作文题的说法大致相同。更令人不解的是,高考作文题给予考生的写作材料可在该书所附设的范文上找到相近的句子。(人民日报 2000年07月11日 16:57)
四、今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与江苏泰州中学副校长洪钟礼编写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1册(修订本)一篇课文相同。
考卷提供的作为话题材料的四幅图,选自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洪校长编写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1册(修订本)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该教材修订本将于今年秋季在全省60个县市首次使用)。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人,被日本翻译引用为教材课文。江苏省的新教材中的课文又译自日本教材。 (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0年7月14日 星期五 http://202.99.23.201/gb/content/2000-07/14/content_41712.htm)
五、高考语文试卷出现两处错,看来汉语言文字的规范任重而道远
高考语文试卷第Ⅰ卷第三大题的叙述部分第二段开头“德克萨斯州”的“德”是个错别字,或说是个不规范用字。此处的“得”是不能写作“德”的。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图集美国地图上标明有“得克萨斯州”的区域。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辞海》也将美国的这一州写作“得克萨斯州(Texas)”。
译名有一个规范的问题,权威辞书和地图都载明是“得克萨斯州”,而写作“德克萨斯州”是错误的,是不规范的。
原试卷第二大题第16题A项的叙述中“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中的“砺”错为“励”,这个错误本报在刊出试卷时已经改正了,所以读者看到的是正确的“砥砺”。
这样两处明显的错误竟然出现在全国高考的语文试卷中,看来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的确任重而道远。
(2000/07/11 齐鲁晚报 )
六、高考语文题有一个知识性失误!
试卷第四大题(二卷)的阅读材料《长城》(作者鲍昌)中有一处明显的知识性错误。该文未尾一段是:“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一本科普杂志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评论:有人说在月球上,人眼能看到的惟一人工痕迹就是长城,这是不可能的。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哪篇文章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误说——仅凭人眼在远离地球的月球上要看见长城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如果要在月球上单凭人的肉眼看到长城,就如同平时我们要看清远在一公里外的地上的一张报纸上的文字一样不可能。
可见选文中这一句说法显然是以讹传讹,是不科学的。这篇选文无论思想内涵,还是艺术手法都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但未尾段的知识性错误可能是命题者所忽视的。
( http://www.k12.com.cn/k12news/readnews.php3?id=6723)
网友对上述问题的评述很多,感兴趣的网友请去本文开始提到的地方浏览。
有关方面对上述问题目前的答复如下:
一、教育部考试中心解释——出题撞车,难以避免
本报北京7月13日电(记者刘万永)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一处处长韩家勋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高考语文试题出现与某些中学模拟题相同的现象,并非是谁事先有所准备。
韩家勋说,他已经听到“今年语文试题与北京海淀区模拟试题相同”的说法,考试中心已经就此起草报告,近期将向社会通报。韩家勋处长认为,高考语文选材很难避免撞车现象,特别是近现代部分的选文,一些通用的公共题材很容易被选来选去。出现与高考语文试题选材相近的情况,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事实上,每年高考语文试题在三四月就已经定题了,而北京高三的“二模”是在6月进行的,因此不存在谁事先有所准备的情况。
命题一处语文组负责人认为,全国有几百万人在盯着高考,各地有成千上万套模拟试题,出现相同的题目很正常,中学“押”到题也是正常的。因此,并不能一出现某些选材相同的情况就说高考命题失败了。事实上,考生遇到见过的题目,如果一味按照模拟题解答,可能不会得满分,因为模拟题答案设计与高考可能并不相同。
海淀区一些高三语文老师向记者表示,他们并不希望在高考中看到做过的题目,因为学生很容易麻痹。“不过,既然遇上了,也没有办法。” ( 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0年7月14日 星期五)
关于海淀语文测试与高考阅读选择材料相同的事件调查今天出了结果。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处张处长说并不是考题泄露。虽然选择材料相同,两次考卷的设问并不一样。
海淀测验阅读设问:
1.开头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参照第七段的表达方式补写出文章第五段。
3.第六段中“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的含义是什么?
4.纵观全文,写出第十一段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高考阅读设问:
1.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2.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二段的结尾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选项略)
至于两份考题所设分值相同,更是没什么可奇怪的。因为高考的分值设置都通知给老师了,老师们出模拟或练习时都按标准出,分值设置肯定和高考一样。
高考考题是大学老师出的,与中学老师无关。
与高考重题的现象以前也多次发生。1991年的作文题“近墨者未必黑”某地就曾经练习过。1997年的一篇科技文阅读材料“颅脑、肠脑”某地练习也做过,这和今年的情况相似。
(http://edu.sina.com.cn 2000/07/15 北京晚报)
二、高考语文白送三分。试卷中一选择题出题不严谨,有关部门决定全部给分。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出通知,对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有关问题作出解释。
11日,南京一些市民向当地传媒反映今年高考语文卷第7小题文中巴金的原名有误,有些考生因此答题与“标答”不符。经南京有关方面与教育部联系,到12日下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来文件,决定对语文卷语知部分第一大题第7小题(每小题3分),无论考生如何作答,全部给分。
一些中学老师认为,题中“巴金,原名李芾甘……”属于出题不够严谨,因为巴金的原名叫李尧棠、字芾甘。考生能看出其中的问题,说明他们的知识面很宽,值得赞扬。但是如果没能看出题中B项将孔尚任的《桃花扇》混入元杂剧的明显错误,就很不应该。(南国早报 http://www.ngzb.com.cn)
有教育专家认为,作家名字不适作为高考内容
今年高考语文卷第7道选择题中,第三选项为巴金原名李芾甘,这位学生依照《文学常识精讲》中“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判断该选项是错误的。可考后公布的标准答案中显示,出错的是第二选项。
一道选择题分值为3分,极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前途。这位家长立即与《文学常识精讲》的出版单位江苏古籍出版社联系,出版社答复,《精讲》中的提法没有错。记者拨通了巴金家中电话,巴金先生的女儿李晓玲说,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另有教育专家认为,将作家名字作为考试内容,容易将学生推入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
(2000/07/12 激动网)
三、对于本次高考语文试题与考前公开的资料相类似和雷同的问题,国家考试中心副主任昨天表示“不愿置评”。 (龚丹枫 《羊城晚报》 2000年07月11日 )
四、据了解,语文考试当天下午,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组负责人即已致电泰州中学副校长洪钟礼,通报了有关情况。(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2000年7月14日 星期五 http://202.99.23.201/gb/content/2000-07/14/content_41712.htm)
五、尚未见完整的答复。
六、尚未见完整的答复。
本文作者的观点:
稍懂一点教育测量和评估常识的人知道,上述问题是命题之大忌。一份供全国数百万考生使用的选拔性考试用卷,最应特别注意的是试题的信度, 保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能用同一公正的尺度来衡量其水平。2000年高考语文题目中的现代文阅读选文《长城》据说发表于1988年,不说家喻户晓也已广为流 传,这样的文章作为高考的材料是不妥的;作文的问题更不必谈了。总计81分的题目严重影响了试题的信度已是事实,不管是何种背景、原因和理由,它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www.k12.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