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外小组有效合作学习开展的实施方案
棠外教导处  时间:2009年11月7日 浏览数: 打印

  棠外小组有效合作学习开展的实施方案

  棠外教导处 执笔:刘勇

  为配合棠外“3 + 1”高效课堂改革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内涵及意义

  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有效合作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互助,真正使讲堂变成学堂,促进教学相长,和谐奋进。

  二、原则及特点

  1.小组有效合作学习实施的基本原则

  (l)开放性原则。融入自然,关注他人,自主发展。

  (2)实践性原则。学生互动参与,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模糊性原则。问题提出的潜在性、研究性,解决问题的启发性。

  (4)差异性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5)体验性原则。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我感悟的机会。

  (6)生成性原则。自主、合作建构学习空间,体现一种生成性学习

  (7)全员性原则。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均衡发展。

  2.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1)个体责任:分工明确,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学习。

  (2)积极互赖:强调小组成功需要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努力。

  (3)深化加工:小组互动合作,深化知识加工,更有效的理解和掌握。

  (4)开放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自由表达和展现自我的空间,使学生获得超越书本上的知识。

  (5)快乐学习: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促进终身学习。

  (6)优质高效:小组合作是寻求课堂高效的有效途径。

  3.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群体动力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三、流程及操作

  结合棠外“3 + 1 ”高效课堂改革,我校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基本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五个环节:感知自学;合作探究;展示反馈;当堂达标;小组互评。

  在教学中,要注意掌握讨论的必要性:凡是1个人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用2个人解决,凡是2个人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用4个人解决,……

  1.合理分组

  ① 异质分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② 均衡分组(好中差有机搭配)

  ③ 自由组合

  ④ 随机分组

  ⑤ 思考——配对——共享(独立——两人——共享)

  ⑥ 思考——配对——四配对——讨论——共享

  (独立——两人——四人——讨论——共享)

  2.科学分工

  ① 小组长:民主产生,教师指定,特殊安排,每周轮流担任。组织小组内全员的管理和学习。

  ② 小组内还设有监督员、信息员、时间控制员,每位同学均民主产生,教师指定,特殊安排,每周轮流担任。

  ③ 每一位学生担任一科的科代表。

  3.建立规则

  小组长职责

  ① 组织本组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并收集小组讨论生成的问题;

  ② 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自主学习,分配探究任务,合作讨论,协调发言机会;③ 检查本组同学总结与反思,并签上姓名和日期;

  学科长职责

  ① 定期检查本学科学生完成学与导的情况;

  ② 组织各组在全班展示其讨论情况:

  ③ 及时将全组本学科学习状况向科任老师如实汇报。

  纪律小组长职责

  ① 负责本组课堂及自习纪律;

  ② 记录该小组成员发言次数及得分情况;

  ③ 记录该小组成员违纪情况(如:不围绕主题或说与课题无关的话、不补充、不勾画、不作笔记的、上课睡觉、顽手机、看与课堂无关的书籍等情况)

  4.重视评价

  激励性、赏识性、竞争性、发展性评价,如:笑脸、苦脸、大拇指;“一拖二”评价;红绿牌制度;分数统计制度等。

  5.打造环境

  通过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文化环境,增强小组凝聚力,激发内驱力,实现更高层次的合作。如:小组论坛;组名、组徽、组歌;班级氛围等。

  四、注意事项

  1.分组问题:

  (1)出现的问题:便于听课;是双刃剑,怎么分才合理;人多安不下座位,安下无法行走,安下不既可以为自主学习提供方便,又可能诱发纪律问题。

  (2)分组的一般原则(以4 - 6 人为宜)

  A 优势互补原则。

  B 优差生搭配原则。

  C 关系融洽原则。

  D 利于活动开展原则。

  2.纪律问题

  (1)教师应有强烈的监控纪律的意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应明确在新教学模式下,老师更容易控制纪律。以前又要讲,又要维持纪律,很多时候分不开身。老师在学生讨论时应走下讲台,深入小组、学生,重点指导、重点督促学生。课中没解决的问题,课后一定要解决;课外与学生交流多的老师,肯定课中纪律问题少。

  (2)应在学习小组内部建立小组的监控机制,明确小组长、学科长的职责,让小组长、学科长确实负起责任。应对小组长、学科长定期进行培训,定期进行考核。

  (3)应让每位学生、每位组员明确自己的职责、义务并认真履行,定期考核奖惩。

  (4)制定小组作业流程,让每个学生明确流程。应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和不断地督促,让每个小组按照流程操作。流程就是系统和规范。( 5 )建立小组内的层层评价机制等。

  (6)想方设法将学生预习落到实处,带着问题听课效果就不一样。这是解决纪律问题的根本。

  (7)老师吸引住学生的思维、调动情感,是解决纪律问题的最根本的东西。做好了就可不管而管、无为而治,这是最高境界。

  3.组长设置及应具备的条件

  ① 六人一组(或适宜人数),每组选出一名学习小组长和一名记录小组长;

  ② 学习小组长应具备的条件:学习能力强,乐于帮助同学,有集体荣誉感、有组织能力、有收集整理答案并能大胆发言的人;

  ③ 记录小组长应具备的条件:能严格要求自己,有监督、协调能力,有正义感并能大胆参与管理;

  4.评价机制——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过程评价依据:各组记录小组长记录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合作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节次数总数;学科长每天的记录;科任老师的综合评价。

  过程评价结果:

  ① 每天分组评价;

  ② 每周评出优秀小组一组,该小组给予适当表扬

  ③ 评出好的小组五、六个组,给予每组适当的奖励

  ④ 最后一名与倒数第二名相差五分以上,周末调整或培训

  5.奖励机制:月奖、半期奖、期末奖

  ① 月末月考、半期考试、期末考试、小组平均成绩全年级进步名次平均值前三名小组

  ② 考评得分前三名小组

  ③ 考试学科获平均分全年级(同类班级)第一名小组长及学科组长

  ④ 年终考核最佳小组长及学科长

  6.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一)老师的课堂收放要有度

  (二)适时调整预习时间

  (三)避免课堂合作的表面化和形式化

  (四)当小组成员互相埋怨时,教师适时指导

  (五)避免个别强势学生“满堂讲”,可给小组按起点成绩编号。小组长协调发言机会,老师对不同层次同学的发言给分值不一样。

  (六)“同质”和“异质”

  (七)要重视塑造小组的团队精神

  (八)要有共同的小组目标

  (九)要重落实,关怀弱势个体

  (十)要走进学生心理,及时表现和鼓励,强化合作学习的训练

  (十一)评价小组时,为给每个小组公平竞争的机会,可设置必答项目和选答项目

  (十二)系统考虑制定出竞赛规则,按“游戏规则”进行评比,指导学生小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