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备课指南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和苏教版七年级必修课文。
一、教材研析
1.本课是诗歌朗读鉴赏课文。
2.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本文属于离别诗。过去学生可能学习或接触的离别诗有: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赠汪伦》、柳永《雨霖铃》、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是本校高一年级的学生,本校学生特点是:………。
2.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
3.学生尚未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形成等,理解诗歌的形式、内涵有一定难度。
4.学生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
5.学生具有初步的网上学习的技能。
6.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欲望和一定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四、教学重点
1.体味作者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作品中集中体现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五、教学难点
1.意境的营造、把握与体味。
2.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解读作品。
六、课堂教学结构
新课导入
方法一:
配音乐展示康桥优美风光图片,由此引出诗歌《再别康桥》及作者徐志摩。
方法二:
从古代离别诗引入,提出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 进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方法三:
学生交流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引出对课文。
方法四:
可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教师提出一系列的引导性问题,学生再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和在播放相关音乐的氛围中进行有情感的朗读和默读,边读边思考与课文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所提问题应与后期教学密切相关)
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生平、作品简介、本文背景……等等。
诵读欣赏
方法一: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正音或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教学形式考虑学生多角度参与、音乐氛围创设)
方法二:
1.学生散读,探究
2.教师引导入意境,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3.学生再多种形式朗读
分析鉴赏
方法一:
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惜别之情和作者所描写康桥的印象
2.教师引导找寻意象
3.教师引导找寻建筑美
4.引导学生总结境与情之间的意象关系
方法二:
(一)分析鉴赏第一阶段:体味诗歌塑造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1.学生演读
2.教师引导提示诗歌鉴赏的切入点下的学生交流
(二)分析鉴赏第二阶段:体味“音乐美”和“建筑美”
1.诗歌词句分析: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
2.诗歌语音分析: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的分析。
3.诗歌形式分析:诗的一至末节的意境、意象分析。
(三)分析鉴赏第三阶段:结合“诗眼”,把握诗歌精巧的构思
教师进行引导性提问,启发学生对诗歌进行氛围、环境、意象的构思和情感总结。探求和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比较阅读
与古代离别诗进行比较教学
整合小结
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迁移应用
1.音乐朗诵
2.试和徐志摩的其它诗作或离别诗进行比较赏析
课后作业
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2.选学徐志摩的其它诗歌。
课程结构建议:
1.以上课程的七个模块内容,教师可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对“新课导入” 、“作者及背景介绍”、“诵读欣赏”、“分析鉴赏”等主要核心部分的内容和顺序建议保留。
2.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设计上,特别注意从教师的引导设问,学生通过自主思维去感知诗的内涵、诗的意境、建构美!而不是一味的由教师进行讲授的教学设计。
3.针对棠外的分层教学,不同班级在教学上的差异建议:
(1)火箭班:
(2)实验班:
(3)平行班:
七、课程和教学资源
(一)课程资源
1.古代离别诗: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赠汪伦》、柳永《雨霖铃》、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
2.徐志摩的其它作品:《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在会吧》、《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自剖》、《想飞》、《翡冷翠山居闲话》、《徐志摩文集》等
3.其它文章:《文心雕龙•情采》、《诗经•小雅》
(二)教学资源
1.音乐《在水一方》、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2.教学PPT、打印的拓展资源、有关剑桥大学和桥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