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中外语学校备课指南研究项目实施的细则
棠外教导处  时间:2009年11月7日 浏览数: 打印

  棠中外语学校备课指南研究项目实施的细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的不断更新,新教材设计的知识面更广泛,在教学中也带来了更多不确定的因素:知识覆盖面加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师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确定;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加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教学评价不确定;教材中考试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等。

  因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要求更高,而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好坏,所以教师的备课功夫是制约教学高度的瓶颈,也是反映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志。为了提高教师新课程下的备课能力,我校决定开展优秀教师群体的高端备课——备课指南研究项目的工作。

  作为一项全新的教学科学研究工作,需要稳步推行、逐渐完善,在获得经验以后再在全校全面推广。因此本次改革采取主干学科先行一步的措施。本年度拟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和思政等九门学科开展备课指南研究项目的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一、备课指南研究项目组织机构和保障措施

  1.学校学术委员会为全校校本研究的管理执行机构,制定相关的管理文件,负责选拔任命各年级学科的备课指南研究项目组成员和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要求下达研究项目和课题经费。并由学术专业委员会、首席教师、行政领导组成的监督班子,定时或不定时对各备课指南研究项目研究的开展与执行情况,以及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对执行情况提出奖惩意见。

  2.学校根据本校情况设立学校学科首席教师职务。学科首席教师每个学科一人,理应是本校学科带头人和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学科首席学科教师是本校学科教学、师资培养的责任人。他负责对全校本学科的教学、教研、师培制定规划方案,执行方案;对各备课指南研究课题负有领导、指导和督促检查的责任;具有对教师任职情况的终审权和向学校提出教师是否适合担任教师的建议权。

  3.学校由学术委员会、任命学科首席教师。确定各年级学科备课指南研究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

  4.各年级学科备课指南研究项目负责人带领本学科项目组成员,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本学科备课指南研究项目的研究、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总结,以及对备课指南研究项目的后期完善等工作。同时接受学校学术委员会和学科首席教师的检查验收。

  5.各备课指南研究项目组负责对教师参照备课指南所进行的备课和教学情况开展指导、检查、监督,并以此为契机推行一系列的学科教研活动。

  6.每年度学校向学术委员会下拨备课指南研究项目专项资金,由学术委员会根据各个学科情况,向各年级学科备课指南研究项目组分配项目研究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只能用作本项目使用,不得挪作它用。学校学术委员会应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未能按照项目要求在指定时间内完成项目研究和经学术委员会认定研究不合格的,学校将要求在后续规定时间内限期完成,并将对项目负责人处以项目经费2-10%的罚款。

  7.各备课指南研究项目组的研究活动,不仅仅局限在组内成员范围的研究活动,应当邀请相应年级的其他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作为列席人员参加研讨活动。通过他们的参与,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智慧,可以让年轻教师在研究过程的获得更多教学实践知识。

  二、备课指南研究项目内容

  1.备教材:

  指研究教材地位作用(教材的学科地位、情感价值、应用前景)、教材编排体系、教材重难点、课程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包括对课标要求的下限和上限的研究)、本节课需要的旧有知识(含学科内和学科外知识——包括学生已学的其它学科知识和成长积累的生活、情感知识)有哪些,这些旧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

  2.备学生:

  指研究学生知识结构(已经具备的学科知识、生活知识、社会知识的整体知识状态)、认知能力、心理特征、情感特征。

  3.备新知识:

  要点:即围绕本堂课的三维目标的实现所需要的知识(包含哪些知识详讲、反复讲,哪些知识略讲甚至不讲,或交由学生自学)、重点知识的内涵要点与外延(涵盖范围)、需要教师更新的知识内容。

  结构:即形成由各知识点组成的本节课教学脉络(教学结构图;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设计原则——知识覆盖范围和梯度把握)。

  每节课必须形成二至三种有关知识点的教学结构图,供教师备课参考。特别注意针对我校分层教学的特点,在知识点的处理上,应注明不同层次教学班级在处理上的差异性。

  4.备课程资源:

  指围绕上述结构图中的各知识点,展开研究各知识点可能与生活、社会、自然界可能涉猎与学生情感等相关联的,能产生知识延伸、迁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

  每节课中的每个知识点,必须通过充分讨论、挖掘形成多种、多类的教学资源,以供教师备课参考。

  5.备教学资源:

  指研究可供教师选用参考的教学硬件和软件,即设备、设施、资料、网站、教具、课件;可供学生学习的学习资源内容等教学资源建议。

  6.备教法和学法:

  指研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可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有哪些,以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进行选择;可引导学生采用哪些学习方法的建议,以供教师参考。每节课必须形成二至三类有关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建议,供教师备课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参考。特别注意针对我校分层教学的特点,在教法和学法的处理上,应注明不同层次教学班级在处理上的差异性。

  总之,备课指南研究就是在主研教师的带领下,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具体的细分化的研究,形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纲领性、方向性和指导性文件,它解决了:明晰教学线条、关注教学细节、整合教师智慧、挖掘课程资源、引导教师备课思维、实现教学针对性、找准教学兴奋点和关键点,为年级教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个人的教学风格进行个性化备课提供具有指向性的资料。

  三、备课指南研究项目实施步骤与验收

  第一阶段——备课指南初稿形成阶段

  1.每学期第16周以前,完成项目组的组建工作,并由学术委员会下达项目研究任务,完成项目任务书的签订。

  2.各项目组在签订项目任务书后即开展项目研究,必须在下期开学前的一个月前完成项目第一阶段的研究,形成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师备课指南,交学术委员会审定。

  3.学术委员会组织学科首席教师和相关专家,在一周时间内对各项目组上交的备课指南材料进行审查、批复,对存在问题的课题提出整改措施,并限定时间要求,对问题严重的提出处罚决定。

  4.在下期开学前,将各项目组形成的备课指南发放给各任课教师进行备课。

  第二阶段——备课指南实践阶段

  5.各任课教师根据备课指南进行自我教学设计,具体实施课堂教学,并对实施结果进行及时的自我反思总结,写出相应的反思总结心得,接收课题组和相关专家的督促检查。

  6.由任教课题组和学科首席教师负责对各教师的备课和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整改建议。

  第三阶段——备课指南反思完善阶段

  7.各项目组应在半期和期末安排时间进行检查和收集各位教师的反思材料,并组织项目组成员及相关教师对备课指南进行进一步研讨、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更新后的备课指南材料交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查。

  8.学校学术委员会对各项目组上报的修改后的备课指南材料,组织专家进行审定,审定合格后,再交由下年级项目组进行实施、修改和完善。

  9.按照上述5-8条目进行反复实施三到五年,最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各学科教学指南系列材料,并编印成书形成物化的教学资源成果——棠湖中学外国语学校备课指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