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激趣乐学
许双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思维,如何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使之转化为内在动力,这对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求知氛围中,迈进科学知识这所殿堂呢?这里谈儿点体会。
巧导妙引激发兴趣。新课的开头如何关系重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状态。生动有趣的开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为上好课奠定基础,创造最佳的教学情境。我在教学“比例尺”时,先出不一张全国地图,指出我国而积为950万平方公里,从东到西最长的距离有5000千米。从北到南的距离有5500千米,还有辽阔的海域,是世界上的大国。正当学生以祖国疆土的广袤而感到自豪时,我话锋一转:“这么广大的疆域怎么能画在这么一张纸上呢?究竟是什么‘精灵帮了忙呢?”这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油然而生。
课堂中保持兴趣,教学生会学。教师应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在学生的而前,在整个教学中,应让学生多种感官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还应知适结论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教师不要把果子摘下来送到孩子口中,而要让他们跳起来自己亲手去摘果子,从中,得到锻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应解放学生的人脑和双手,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己去思考、探索,把开发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使学生加深对圆的特征的理解,课前就让每位学生准备了儿个人小不同的圆。课上丙让学生亲手在自己准备的圆里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通过画一画,使学生理解了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并且半径或直径的民度都相等,很直观地认识了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整i}课上,学生手脑并川,始终兴趣盎然,且体现了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使圆的概念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延伸课后兴趣,使学生乐学。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一堂课的开头固然重要,但结尾也不可忽视。小学生注意力易于分散,往往一到课尾,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集中,急切地等待着下课的铃声。因此,教师必须围绕课堂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课尾,可采川归纳、恳念、激励、游戏、竞赛等手段,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质数和合数”这节课结尾时,首先让学号是质数的学生起立,继而让学号是合数的学生起立,最后让学号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学生起立。当全班学生都站起来以后,正好下课的铃声响了,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走出了教室。
总之,只有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卞动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样,就能极人地提高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