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发挥导入技能 激发学习兴趣
吕国珍  时间:2009年11月7日 浏览数: 打印

  发挥导入技能 激发学习兴趣

  庄河市第十五中学 吕国珍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发展,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日标和基本要求,通过准确语台的艺术表达,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组织成具有吸引力的导语就成为我们认真探讨的课题。下而综合近年来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的感受和探究,谈谈对新课导入的粗浅认识。

  一、以旧启新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任何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然与其它知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学新知识一定要与已知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例如讲授《第一次鸦片战争》一课时,用简洁的语台重新回忆1840年鸦片战争的概况,重点突出中英《南京条约》签定的内容及历史影响。这样一方而可以巩固已学过知识,充分认识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同时使学生懂得“贫穷挨打,落后被欺”的适理。然后,自然地过渡到1856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通过对一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又可以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的境界重,去。有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设疑问难法

  课堂教学设疑是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所谓教学设疑,就是教师有目的地综合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所采用的最常见的一种基本方法。有计划的教学设疑不仅会形成一个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而且还可以通过对概念的设置完成达到较理想的教学目标的走向。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历史学科知识难易程度相差不人,相对来说有的内容平淡一此,如何让学生对知识全而理解和掌握,关键在于通过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新的知识内容,有针对性提出疑难带领学生走进知识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具体体现。例如,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时,向学生提出了“隋朝的繁盛表现在哪里?”你知道大运河吗?”和“你怎样去评价隋场帝?”三个问题。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带、导入新的教学过程中,自然会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成语典故组织导语

  有许多成语典故是前人从史实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有的新课,教师完全可以运用精当的成语典故作为引入新课的话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秦汉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时,运用“楚汉之争”“破釜沉舟”“四而楚歌” 引入新课,结果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种,从而使学生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并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四、图表、挂图法导入新课

  使用图表、挂图等直观教具来引入新课,也是较好的方法。譬如,讲授《鸦片的输入和禁烟运动》一课时,展示林则徐画像,向学生讲述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这种方法直观性极强,有助于学生形成表象,产生强烈记忆。

  除此而外,影视、戏剧等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教师可以以此为话题引入新课。教学《金与南宋对峙时中国》一课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你知道岳飞抗金的故事吗?”引入新课。这样,学生一定会被深深地吸引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受到深刻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知识的全而领会。

  诚然,不管运用哪种方法来组织成具有吸引力的导语,都不能机械、简单的运用。用时,完全可以交错并行,无论通过何种形式都要依据教学基本内容和“大纲”的基本要求,结合教学的实际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