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课题的实施 (提纲)
张裕果  时间:2007年11月22日 浏览数: 打印

  一、课题研究基本策略与一般过程

  基本策略:螺旋式的策略,边研究,边总结、边辐射、边推广

  具体做法是化整为零

  一般过程:

  1、选题,确定研究课题: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

  2、设计、制定研究方案:解决怎样研究的问题。

  3、实施、操作研究方案:按研究方案开展各种研究活动,收集这些活动的数据和材料。

  4、总结、汇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汇总收集整理物化成果,进行成果推广。

  二、课题研究实施的一般程序

  紧紧围绕题目和研究目标实施。

  实施阶段主要有:准备阶段、开展活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得出结论、调整充实

  (一)准备阶段

  1、制定研究制度:

  2、制定阶段计划:

  细化、分解方案中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将细化的结果编制成行事历(落实到学月,人头),课题操作的日程表。

  (二)开展活动

  A、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各种研讨活动

  学习与培训:

  对学生,主要是信息技术;

  对教师(主研、参研或对象):

  研讨活动:

  分解目标;与达成课题目标相关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专题研讨活动;课题学校之间的交流活动等等。

  B、开展典型课例或活动:课堂为主阵地,校内其他活动和校外为辅阵地。

  (1)现状:做得好的少。多数课题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未带着研究任务进行。

  (2)作用:研究目标达成的主要依据(途径、方法、策略和模式产生之根源,研究成果的主要支撑)。

  (3)数量规定:一个教学方面的课题不少于20节,教育方面的,不少于15节(或相当于)。

  (4)对一个典型课例或活动的材料要求:

  课前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记录;有研究目标:教学设计;课题组成员的听课记录;

  课后课题组成员的小结纪录。以上均为原始记录。

  (5)对典型课例的教学设计的要求:

  第一、要体现新课标的宗旨;

  第二、要有课题的研究任务:探索或解决目标中的哪个问题(途径、方法、机制、策略、模式),这个问题的哪个步骤或者环节(目标细化),这个步骤或者环节的第几次探索,探索的方法主要是什么,希望得到怎样的结果等等;

  第三、符合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①前期分析:课标及教材,学生者(关注每一个学生)

  分析课标及教材,分析的内容至少有:学科地位,编者意图,课标要求,重难点,教学和教育价值。

  分析学生的内容:学习者特征。

  学习者特征指影响学习过程有效性的学习者的经验背景和实际能力。分析它,是要了解学习者的一般特点和学习风格,以确定教学的起点。

  一般特点:年龄、心理、生理、态度等;

  学习风格:个体差异、不同方式、不同需求等

  以上的分析是教学目标产生的前提和根据,分析和目标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

  ②制定教学目标(行为动词,最好具体、量化,可操作性强);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能达到的结果。

  根据前期分析的结果,制定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编写评价学习目标的材料;目标的最终确定,取决于对学习者实际能力的分析。

  完整的教学目标应分为三大类:认知类、动作技能类、情感意志类。对各类教学目标作分解,一般有五个层次:

  目标制订后,还应该指出教材的重难点,更重要的是设计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在课后的反思中,还要反省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成败、原因和改进措施等。

  ③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含义:是在一定的教学模式下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媒体、资源等应用的整体计划(选择、开发、整合)。

  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涉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媒体及资源、教学组织形式及过程。

  确定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的设计:当前课堂教学的方法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从课堂教学整体而言,可以分为讲授法、演示法、发现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示范模仿法、实验法等。

  选择教学媒体及资源

  有什么:

  用什么:

  怎么用:什么时候,什么环节;用量的多少(播放的时间多少);在使用中教师的行为和语言;在突破重难点中使用资源的技巧(图片、音频、视频、课件:如何看、听、说)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授课、小组学习、个别化自学三种形式;

  教学过程:有称教学结构、教学流程。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用文字、表格、流程图等形式表现。

  ④确定教学评价形式及内容

  教学评价: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收集分析有关信息,运用可操作的手段,对教学活动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完善和修正教学决策提供依据的系统过程。

  教学评价步骤包括:确定评价目标、收集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做出决策等。

  教学评价分类:常用的有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提问、练习(口头与书面)、讨论、测验等。

  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有:教师评价学生(有时电脑及软件替代教师)、学生评价学生(小组、个体)

  C、开展教育观察与教育调查活动

  第一,关于教育观察法

  1、含义:

  2、分类 :

  3、课堂观察

  (1)课堂观察含义

  (2)课堂观察的类型 :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无结构观察

  (3)课堂观察的特点:

  (4)设计观察方案 :

  确立观察题目;列出观察内容,明确观察目的;计划观察的对象和时间;制作观察记录表;自然观察、及时记录;明确观察应遵循的原则;统计分析,形成结论;组建机构,作好人员分工。

  (5)课堂观察的过程与基本要求

  ①明确目的,确定观察中心;②制定计划,设计观察工具;③现场观察记录;④分析整理,形成结论。

  (6)撰写观察报告

  ①观察报告的基本格式与要求:格式:前言、正文、结论 。

  前言:说明观察的目的、对象、任务、时间、地点,简单交代观察的过程、结果及其意义 。

  正文:观察问题的现状和实质,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

  结论: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 。

  ②观察报告应有客观的态度

  ③观察报告的结论

  第二、教育调查法

  1、教育调查法的含义:

  2、教育调查法的功能:

  3、教育调查法的特点:

  4、教育调查法的类型:

  现状、发展和比较;全面和非全面;综合和专题;问卷、访谈、开会和填表调查。

  5、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1)确定调查课题

  (2)明确调查目的

  (3)确定调查对象

  (4)确定抽样方法

  (5)拟定调查提纲和调查计划

  调查计划内容:

  ①调查课题名称;②调查目的意义;③调查的主要内容;④调查对象及调查类型;⑤调查的方法和工具;⑥调查的过程和步骤;⑦附录:调查时所用的有关问卷、访谈提纲等。

  (6)实施调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要客观、真实、完整、全面 。

  (7)整理调查资料:审核;分类;汇总 。

  (8)分析调查资料: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9)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及其写作方法:

  基本结构:题目、前言、主体、结论和建议等主要部分和署名、附录等次要部分 ;

  主体部分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按照调查的顺序来写;二是按种类分成几个部分或方面来写 。

  6、开展教育调查的常用方法:(1)问卷法;(2)访谈法;(3)开会法

  D、关于行动研究

  第一、定义与基本内涵

  1、定义多样,基本内涵内涵相同

  2、行动研究广泛而被接受的定义之一:

  行动研究是在社会情境中(包括教育情境),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种形式,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人,其目的在促发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正义性、帮助研究者对实践工作的了解、情境(或组织内)之实践工作能够付之实施而有成效。

  基本内涵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景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

  第二、特点:(1)为行动而研究;(2)在行动中研究;(3)由行动者研究。

  第三、一般步骤与程序

  1、确立课题(被分解细化后的)

  2、查阅文献

  3、制定方案:

  典型课或活动、观察、调查等活动的目的、假设、对象(范围)、方法(步骤)、资料(信息)、物质保障 、时间、参加人员等。

  4、实施行动:

  (1)假设的设立及验证。

  (2)实施行动:进行典型课例或活动、观察、调查、实验等方式的研究活动 。

  (3)收集资料:

  (4)反馈调整:

  5、总结反思

  6、评价效果

  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动态评价、发展评价、潜能评价、实践评价、态度评价等 。

  评价后产生新的问题,以上程序循环往复。

  第四、行动研究的原则:

  行动研究的确是自我反省性的、旨在解决问题的、能够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教师能增进对课程、教学问题的认识,从而改善我们的教学。

  (三)收集研究资料

  1、搜集研究资料的渠道

  (1)通过各种研究活动收集

  (2)通过图书馆、期刊和网络收集

  (3)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来搜集

  (4)通过个别交流来搜集

  2、研究资料的分类

  学习与研究

  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书籍、报刊、论文、音像资料和网上资料等

  研究:研究全过程形成的资料,主要有三类:管理、过程、成果

  (1)管理性(基础性)资料:

  包括文献资料;课题论证报告、研究方案、各阶段(学期、学年)研究计划;立项通知书、大事记、有关文件、研究制度、结题评审书等资料。

  (2)过程性资料:

  研究对象——学生的基本情况;研究活动的(各种研讨会、交流、教研活动、学习培训)记录;典型课例或活动的全套材料;典型个案;观察、调查的全套材料;各种检测表及结果分析;对上述材料经过整理、统计、分析、研究和提炼后形成的数据和资料等。

  (3)成果性资料:

  各学期、学年或专题的研究总结,阶段研究报告、研究报告、论文、音像资料、课件和资源库、网站,学生作品等。

  3、搜集资料原则:(1)逆时性原则 ;(2)选择性原则 ;(3)直接性原则 ;(4)比较性原则 。

  (四)研究资料的整理、分析

  1、材料整理的方法

  2、分析材料的方法

  (五)得出结论

  结合研究目标,对活动的结果和整理分析后资料的研究,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典型课例或活动的数据和结论;观察的数据和结论;调查的数据和结论;文献资料研究的数据和结论;统计分析的数据和结论。这些数据和结论,是形成研究报告的主要依据。

  (六)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审视、调整、充实、完善研究方案与目标

  1、题目

  2、必然、必要性

  3、题目与目标

  4、目标与内容

  5、目标与过程或步骤

  

〖信息来源:成都市电教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