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实验法的几个问题
范小韵 发表日期:2004年12月22日
一、教育实验法的四个特点
实验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是根据研究目的,人为地改变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让一种因素发挥作用,从而引起或产生某种现象,揭示事实之间的必然联系和客观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法有三个优点:一是实验法能够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意创造条件,不必消极等待,可以加快研究工作的进程;二是实验法有利于发现规律,可以将复杂的事物简化,可以把整体分成若干部分逐个加以研究,便于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因果关系;三是实验法可以创造条件,使某一现象重复出现,可以进行反复的、深入的比较研究,只要实验结果可以重复出现,一项实验可谓成功的实验。
教育实验法除具有以上共性,还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教育实验对象的特点
自然科学实验的对象是物(或低级动物),相对比较简单、固定,比较容易控制条件。而教育科学实验的对象是人,多是研究人的精神现象。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年龄特征等方面部会对教育实验过程发生影响,情况极为复杂、多变。因而,对教育实验条件的控制,要求更高、更严、更复杂,既要控制教育实验条件,又不能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及科学实验允许失败。但是,作为教育实验,应尽力避免失败。因为,实验对象是人,是学生,实验可以做多次,而在某一个实验时间内,对于参加实验的某一个学生,一生仅此一次,一去不复返,无法弥补。所以,教育实验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在未经充分论证其科学性时,草率实验,或任意扩大实验范围。
(二)教育实验环境的特点
自然科学实验一般可以在实验室内、在实验田里进行严格的控制条件。而教育实验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也就是在自然的、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实验,使学生保持常态。这样的实验结果才是可靠的、可信的、真实的,才具有科学价值。这样的教育实验,条件控制困难,干扰过多。因此,在实验的全过程都要从多方面,全面地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结论应该全面、辩证,而不能形而上学。
(三)教育实验周期的特点
自然科学实验一般周期较短,而教育科学实验的周期较长。教育实验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的反复实验,才能看到真正的效果,才能获得可靠的证据。因此,对于教育实验不应急于求成。
(四)教育实验结果的特点
自然科学的结果一般可以用科学仪器作精密的测量,容易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便于作定量分析。结果往往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而在教育科学实验中,人的精神活动千变万化,高度抽象,多是在人脑中进行,不便于直接观察,也不便于精确测量,难以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或根本不可能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因此,教育实验多为定性分析,或少数部分的定量分析。在教育实验中,需要而且可能进行定量分析的问题,应尽量进行定量分析,不需要或不可能进行定量分析的问题,就不必进行定量分析,不应牵强附会。不应该认为:凡是有量化的教育实验成果才是科学的;凡是没有量化的教育实验成果就是不科学的。教育实验的科学化并不等于教育实验的量化。
教育实验结果的特点中的实效性问题,特别是德育实验结果中的实效性问题。作为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实效性反映或综合性反映,有的具有显形性,有的具有隐形性;有的在近期表现,有的将在远期表现。这是教育实验,特别是德育实验的特殊规律。因此,我们既要努力地争取可能实现的显形性和近期的实效性,又要为青少年儿童在优良道德方面的隐形性和远期的实效性,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因此,不能要求教育实验,特别是德育实验的实效性,全部都是显性的,全部都是近期的,这种要求是不实事求是的,是违反教育实验,特别是德育实验的客观规律的。
二、教育实验法的五步程序
(一)提出问题和提出假设
教育实验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教育实验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实质就是矛盾。教育实验就是要立足于已知去探求未知。问题的提出很重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选题。选题是教育实验的起点。它对于整个实验是否能顺利开展、实验的成败、实验成果的大小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一环(包括总课题或子课题的选题)。选题必须遵循的四项准则:一是价值;二是创新;三是可行;四是准确。在提出问题后,就要提出研究的假设,具体地说,也就是要提出此项研究的教育实验方案。
(二)设计实验方案
教育实验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几部分:1.实验背景与目的,指导思想与原则;2.实验目标与内容,对象与布点;3.实验方法与措施,步骤与时间安排;4.实验队伍与领导,分工与协作。
(三)实施实验方案
1.挑选被试者和被试者分组。在教育实验中,确定被试的适当数量和质量是一个重要问题。所谓适当,就是挑选一定数量的被试者能够代表总体。被试者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求适当。其原则就是能代表总体。
2.各种变量的处理。教育实验的目的在于探求教育工作中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实验目的确定后,就要控制好各种变量。变量,就是性质上、数量上可以变化,可以操纵的各种因素、现象和特征。变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刺激变量:凡是影响教育实验结果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也叫因子)。自变量:从许多刺激变量中选出来的某种变量(也叫实验因子)。(2)反映变量:由于刺激变量而引起被试者思想行为的变化。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反应变量。因变量是自变量产生的结果。教育实验人员要根据实验目的,创造或改变必要的条件(自变量),以便引起或改变某些现象(因变量)。(3)无关变量:凡是与实验目的和要求无关的各种刺激变量(也叫无关因子)。
3.注意教育实验中的真实性,反对教育实验中的欺骗术。在考察某一项教育实验内容及其方法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的同时,还应考察教育实验本身的道德规范。在教育实验中,实验人员应正直,应对学生、家长、社会负责。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1)被试者是人,而不是物,不是低级动物。(2)弊大于利的教育实验应停止。(3)人为的教育实验情境设计,不应是欺骗性的。
4.建立实验档案,及时积累实验资料。为了阶段性、终结性教育实验研究成果依据的准确性、可靠性,以便提炼出科学性、规律性的结论,要及时积累各种原始教育实验资料。搜集资料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项艰巨工作,马克思曾说过: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资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结论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建立教育实验档案应该注意以下四点:(1)专人管理。除研究者个人自己管理外,子课题组、总课题组都应有专人管理,而不应散落在各人、各处。(2)全面、详尽、细致地收集资料:而不应遗漏。(3)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收集资料,而不应带偏见地取舍。(4)及时分类、编号。可根据课题设计方案的框架,列出几个层次的编目,随时将收集的资料归类.而不应将收集的资料长期:无序地堆放在一起,致使在教育实验的某个阶段或终结阶段难以整理、难以提炼。
(四)教育实验结果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实验对象进行质的分析,也就是对教育实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从中得出教育实验的科学性、规律性的过程。定性分析一般多用文字表述。
2.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实验结果,采用一定的数学方式,揭示所实验的数量关系,掌握其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进而得出教育的某种规律性的过程。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二点:(1)信度:指教育实验中测量统计的可靠性。(2)效度:指教育实验中测量统计的正确性。在教育实验中,不能够或不便于进行定量分析的问题。不应勉强或牵强地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避免得出不可靠或不正确的结论。
(五)撰写教育实验研究报告(其它教育实验研究成果形式如:综述、调查研究报告、个案分析研究报告、论文、论著等等除外)
1.撰写教育实验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教育实验研究报告是教育实验工作的汇报、总结,是科学实验的结晶。教育实验研究报告写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实验成果的反映。如果写不好?就会降低实验研究的价值,影响该实验的推广。因而,撰写实验报告是实验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撰写教育实验报告应注意以下四点:(1)要以陈述事实为主。教育实验报告以陈述确凿的事实,实验过程与结果为主。对教育实验结果要进行分析论证,而这种论证是对确凿的事实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理性的认识。不应把教育实验研究报告撰写成论文。论文是以理论分析为主,多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分析论证某一问题。也不应把教育实验研究报告写成文艺作品。文艺作品可以采用夸张、渲染、虚构的手法,而教育实验报告不允许。更不应把教育实验研究报告写成工作总结或随笔。(2)要进行分析。教育实验报告虽然以陈述事实为主,但它并不是一些原始材料的罗列,而是在整理和陈述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理性加工,将感性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一份好的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除所报告的实验活动真实、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外,还应揭示所研究事物的内在的必然关系,总结出实验的基本原则,找出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为解决某一问题提供新的经验和依据。(3)要遵循撰写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常规。A)草拟提纲。拟出实验报告的框架、结构,陈述什么内容,使用哪些材料。B)撰写初稿。应做到材料翔实、层次清楚、前后连贯、逻辑严密、语言准确、文字流畅。C)反复修改。应精益求精、严谨认真、反复推敲。D)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整个撰写教育实验报告过程中,实验研究人员应参加讨论和修改。(4)要具有严谨、认真的态度。A)事实和数据应确凿无误。B)分析应客观公正。C)实验结果应真实、可靠,经得起检验,实事求是地指出实验的成绩是什么,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尚来解决有待继续研究。
2.教育实验报告的一般结构。没有划一的格式,一般有以下一些成分:(1)题目:应定得恰当,使撰写工作不走弯路。应与实践课题相符。是哪一级课题,是总课题还是子课题都应明确。(2)署名:署名是表示对教育实验报告的负责。联合署名的排列次序,应以在教育实验工作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为标准,而不应以职务、职称的层次为序。参加某些具体的教育实验工作人员,可以在附注中说明:(3)前言:简述问题的提出,实验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对象、时间、地点、人员、效果等。(4)目标和原则:概括全部实验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要求。
(5)实验内容:应明确;具体。(6)实验过程和方法:应翔实。(7)实验结果与分析:所取得成绩的事实和分析,揭示其规律,作出其价值判断,同时指出不足和应改进的部分。如果是阶段成果,应写出下步实验的目标。(8)讨论:可将实验的作用、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专列一目,提出讨论,这是学术性的实验报告的写法。在一般实验报告中,可以不设此目。(9)附录与附表:实验中一些重要的典型材料和统计、图表等,在实验报告的正文中未能全部引用,又有必要提出供参考,可以附在教育实验报告正文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