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外初中家长慧(第10期)|家校携手,让每一位孩子都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文/袁成 图/刘璐时间:2025年10月10日 浏览数: 打印

  家长朋友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或许都曾注意到他们偶尔的情绪波动、学习状态的起伏,或是某一阶段对网络的格外投入。这些表现,往往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却也提醒我们:在关注学业进步的同时,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样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科学引导。

  2025年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主题“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正提醒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都值得被重视、被支持,也应当获得专业的守护。

  本期,我们邀请到四川省家庭教育课题组主研成员、成都市学科带头人、双流区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棠外初中德育安全处主任袁成老师,与各位家长朋友一起探讨:如何构建积极的家校共育环境,用科学认知与温暖陪伴,共同守护孩子的心灵成长。

棠外初中家长慧(第10期)|家校携手,让每一位孩子都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棠外初中家长慧(第10期)|家校携手,让每一位孩子都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在孩子身心迅速发展的初中阶段,我们常常关注他们的身体成长与学习成绩,却容易忽略内心世界同样需要悉心呵护。今天,我们想与您分享一些关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思考,希望能与您携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走出认知误区,建立科学认知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更离不开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可能一些认知误区阻碍我们及时发现问题。例如,将心理问题简单归为“心理问题就是性格缺陷”,或将孩子的情绪波动归为“青春期叛逆”。数据显示,我国6-16岁在校中小学生精神疾病患病率高达17.5%,其中抑郁症患病率为3.0%。但令人担忧的是,得到合适诊断和治疗的青少年比例不到20%。这提醒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和重视孩子的心理状态。

  其实,心理困扰如同感冒发烧,是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正常现象。它并非家庭失败的标签,也不代表意志薄弱,需要我们以平常心理性看待。

  二、捕捉早期信号,主动守护成长

  初中生处于生理与心理剧变期,心理困扰常以隐蔽方式呈现。当孩子出现以下信号时,需要您格外关注:

  情绪上:长期低落、易怒,对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

  行为上:成绩骤降、逃学厌学,或沉迷网络无法自拔;​

  身体上:频繁头痛、失眠,却查不出器质性病因。

  这些表现绝非懒惰或矫情,而是心理发出的求救信号。当孩子表露烦恼时,您可以尝试用“听起来这件事让你很难过”代替“这点小事至于吗”,在倾听中捕捉孩子的真实心理状态。

  三、借助专业力量,破除求助顾虑​

  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困扰时,家长需科学看待,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专业介入,避免陷入“心理问题无需就医”的认知误区。其实,最科学的做法是:不回避、不歧视,必要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这正是今年主题“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深意,我们拥有多层次的专业支持:​

  学校层面:棠外初中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可提供日常情绪疏导与评估;​

  专业机构:心理咨询师能帮助孩子调整认知,精神科医生可进行医学干预,二者结合更高效;​

  便捷资源:线上心理咨询平台的匿名服务,能有效降低求助的心理门槛。

  家长朋友们,正因我们深知专业支持的重要性,更应主动利用这些资源。 正如每个人身体不适时会求助医生一样,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评估和干预。请相信,“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这是对孩子最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最佳途径。

  孩子的心灵成长需要耐心浇灌。让我们共同打破偏见,用科学与关爱为他们筑牢心理健康的防线。只有当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孩子们才能真正敞开心扉,勇敢面对挑战,让每颗心灵都在阳光下蓬勃生长。

  (初审/袁成 复审/毛泽民 终审/苏宇)

〖信息来源:棠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