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台助学贷款新政策,谁为新政策担保?
《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 (2000年09月01日第二版)   时间:2000年9月1日 浏览数: 打印

  央行出台助学贷款新政策——贷款读大学无需担保,照亮贫困生的求学之路。但是,这一政策能如人所愿地顺利实施吗?

  一条消息迅速占据各大媒体主要位置

  上周,最让人心动的一则消息是,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助学贷款管理办法,放宽助学贷款的条件,贷款读大学无需担保。

  这则消息迅速占领了各大媒体的主要位置,与消息同时配发的,还有《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的详细条款。新华社的述评说,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特别是促进经济困难优秀青年得以深造的重大金融政策。新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必将对扩大助学贷款业务,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媒体的欣喜是显而易见的。

  高校开学在即,贫困生读书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自高考放榜以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贫困学生上大学,中榜欢喜入学忧(《大众日报》)、家境贫寒曹氏兄弟的大学梦能圆吗?(《光明日报》)、河南16名考上大学却上不起的特困生企盼援手(《大河报》)……《中国妇女报》报道说,2000年,全国高校的平均收费水平在4000元到5000元之间,而199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也不过2210元。贫困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贫困生生存已够艰难,谈何求学?

  新的助学贷款政策,似乎给在黑暗中叹息的贫困生们点亮了一盏灯。报道说,只要有入学通知书或学生证、有效居民身份证,以及同班同学或老师共两人提供的证明,就可以申请贷款,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8年。助学贷款还采取灵活的还本付息方式,可提前还贷,或利随本清,或分次偿还。

  助学贷款的障碍依然存在

  新政策看起来很好,但它能如人所愿、顺利实施吗?

  这几年,贫困生要念书,其“找钱”的途径无外乎这几条:向亲朋好友筹借,利用假期打工挣学杂费,得到社会捐助,获得奖学金和学校优惠政策,以及助学贷款。

  5种途径中,最该有保障的应是助学贷款,因为,不是每个贫困生都能借到钱、打份工、得到捐助或拿到奖学金,这些资金来源毕竟有限。《中国青年报》报道说,目前高校贫困生约占在校生的20%左右,而设立的助学金相比之下只具象征意义。于是,许多学生愿意背着利息上大学,向银行举债。

  但助学贷款并没有因此热起来。据《精品购物指南》报道,今年初,北京市总额达7亿元的大学生助学贷款只贷出不到1.3%,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人数也只占特困大学生总数的0.2%。主要原因是银行认为助学贷款风险太大,在助学贷款时十分强调担保一项,挡住了许多贫困生的贷款求学之路。

  银行的担忧不无道理。在过去几年中,银行和学校没少遭遇这样的事:一些学生贷款念完大学,毕业后便杳无音信,无从追起。对这些学生来说,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这一次赖账的“黑色记录”并不会影响今后的生活。换个地方、换家银行,他们照样可以重新开户、可以贷款买房。

  如今,无需担保就可以贷款了。在贫困生们眼前一亮的时候,银行的心里却大抵要打鼓。贷款毕竟是经济行为,要考虑成本利润,经营风险。新政策无法帮助银行降低风险,助学贷款的障碍依然存在。

  信用制度之上,一切可以迎刃而解

  那么,谁能为新政策的实施做担保?归结到底还是制度,在信用制度之上,一切可以迎刃而解。要想让更多贫困生能通过自身的信用获得助学贷款,必须同时加快建设一个衡量他们信用的技术体系。

  据《参考消息》报道,在美国,消费者只要被ChexSystems登录,那么,无论此人仅仅一两张支票迟付还是犯有严重的欺诈行为,都将被自动记录在案5年,使用该数据库的多数大银行一旦发觉,就将拒绝为其开立任何支票账户。23岁的大学秘书丽贝卡在美洲银行洛杉矶分行的一个账户发生了透支,结果不仅这个账户被查封,而且还被禁止5年内在其他几乎所有大银行开立账户。在一个对信用体系高度依存的社会,丽贝卡遭遇的惩罚是可以想象的。

  如果只有政策,而没有制度保障,再好的政策也只是停留在公文纸上,不能落到实处。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制度能够保证一系列政策的顺利实施,这个道理其实在许多领域里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