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人生靠文凭?——看成人高考之热
2004年3月22日    时间:2004年3月22日 浏览数: 打印

  春天来了,人才市场犹如一条解冻的冰河,开始了一年的流淌。然而许多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感受却是“春寒料峭”,难尽人意。相形之下,成人高考却又迎来了一个“暖春”。

  最近,记者从省教育管理部门了解到,因非典推迟招生考试的2003年成人高考,目前已全部完成新生录取入学工作。去年全省成人高考计划招生8万多人,是历年来招生最多的,而报考人数近13万人,创历届成人高考报名人数之最。

  显然,在普遍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成人高考热得有些“发烫”。尽管社会上前几年便有对文凭的戏谑之语,比如“学士满街走,硕士不如狗,只有博士还可以抖一抖”;比如“现在流行两种文凭:一种是真的假文凭,一种是假的真文凭”;再比如大小城市街头屡禁不止的假证广告,以及几百元钱便能“搞掂”的假高校毕业文凭。这一现象正在传递一个信息:文凭热的异化和畸热,已和假货一样,几乎泛滥成灾。

  “有文凭不等于有水平”、“文凭不高水平高”,这些话大家已经听滥了。而现实的情况是,如果你没有一纸文凭,那“凭”什么证明你的水平呢?况且文凭本来的作用便是一种学识和水平的证明,只是由于“注水文凭”作怪,人们才开始怀疑其应有的价值。

  成人高校的学员可谓“老中青”结合,当你在一些大学成人函授班坐下来,便会发现一个独特现象:许多满脸沧桑的中年学员正襟危坐,和一些可当他儿女的同学同处一室,一起听讲,这里要讲的,是记者最近接触到的几个中年人和“准中年人”“苦求”文凭的故事。

  A 仕途遂意仗文凭

  许多在仕途的机关干部都有这样的体会:“关系最要紧”、“年龄是个坎”、“文凭不能少”。在晋北某国家级贫困县任主要领导干部的文耀武,出身农民家庭,第一学历是高中,最早的职业是民办教师。由于多才多艺,后来正式进入县委宣传部任干事。几年后调任行署秘书。由于工作需要,他去山西大学进修大专,毕业后又任领导秘书3年。1985年初,30多岁的他苦尽甘来,被任命为晋北某县副县长,走上了领导岗位。

  开始,性格直爽朴实的文某,对别人称他为“土八路”、“工农干部”,甚为满意。性格的粗线条带来工作作风的雷厉风行,几年后他又调任某县任县长。这时,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学历问题受到更多重视,组织人事部门已将学历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文某作为正县级领导,知道自己的大专文凭是不够的,于是他报考了北京大学行政学院的行政管理本科班。

  政务繁忙,看书学习只能挤在休息日和晚上临睡前。凭着多年的文字功底,加上学校的“理解”,文县长顺利拿到了本科文凭。

  不久,该学院又发来函件,称如果本人同意,在取得行政管理本科证书基础上,可“选择”一些成绩优异的学员,经过考试进入本院本专业进修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这时,由于文县长颇有政绩,上面研究决定他升任县委书记。仕途正顺,年龄四十五六岁还行,于是文书记便报考了原来的学院和专业。49岁的他在去年夏天取得了硕士学位,成为该县历任县委书记中学历最高的一位。

  像文某这样的领导干部已取得或者正在攻读研究生的很多、很普遍。有的已经觉得硕士学位滞后,开始“读博”了。当记者表示想拿到一份统计数字时,省教育厅学位办李主任客气地说,涉及领导干部档案,我们不便说。李主任还颇谨慎地说,前几年我省“同等学力”研究生资格考试中,由于各学校掌握尺度不等,出现过一些问题,但现在总体情况好多了。

  不久前,省内一家媒体记者王某在太原参加一个“国际MBA落户山西”的采访报道时,现场发生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插曲。

  美国式的教学特点是师生互动,提倡课堂提问、交流。当美国认证协会主席、CUMS大学远东区校长立诺教授准备与听课学生互动交流时,有两人竟站起来窘迫地说,对不起,我是某学员的司机,我是某学员的秘书,领导太忙,我是替他们来“听课”的。

  这一场景令洋教授大跌眼镜,可怜的“代表们”替领导当众出了次“洋相”。

  B “儒商”尊称借文凭

  在太原的医药市场上,说起位于新建路的某大型药业集团公司,许多人都知道,这家公司以善于代销能很快走旺的药品、减肥品而著称,几度创造销售神话。但许多人并不知道,上世纪80年代,公司老总赵华仅是个有高中文化的无业青年。后来他往各大医院药房“送药”,陪笑脸、送回扣,以此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许多医院药房都闪过那个“背着药袋送药的后生”的身影。

  后来,药业公司发展起来,赵华无意中听到有人称他为“那个背药袋的赵华如何如何”。他虽有些受不了,但转念一想,是该“包装”一下的时候了。于是,在1998年他一次性交了几万元,上了北京某医科大学药剂专业。由于忙于商务根本没时间看书,他的作业和复习题都由秘书整理交给他看一下。4年后,终于拿到这所大学盖钢印的本科文凭。

  在一次年终总结会上,他提出所有业务人员都要加强学习,3年内全部达到大学专科以上文化。他还现身说法,讲了自己如何忙中偷闲,求学上进云云。从此,赵华处处听到“赵总”的尊称,再没听说圈内圈外人说他是“背药袋子送药的赵华”。

  2002年,40出头的赵华又拿出十几万,上了北京某著名大学MBA的“厂长经理专修班”,至于有没有时间读书学习,学校也并不关心。实际上,赵华对这个工商管理硕士并不“感冒”。只是因为有了这个“本本”,起码出国考察啦,外出参观啦,人家介绍他时也有点“儒商”的感觉。“否则民工头一个,谁正眼看你?”公司的一个员工悄悄地对记者说。

  C 应聘“绿灯”重文凭

  原在一家商场工作了10多年的张婷婷,2001年7月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应聘经历。那时,由于单位效益不景气,她便想凭借自己会打字又学过财务知识的优势,应聘到民营企业做文员。当她走进太原市桃园三巷那个像集市一样热闹的人才市场时,她傻眼了,连许多大专、大本的学生都在用人单位高悬的招聘条件下啧舌不已。再看那些用人单位,连办公室打字的都要大专毕业;有一家保洁公司更可笑,明明给大酒店打扫卫生,还要求女工不光年轻,还要有中专以上文凭。问了几家面孔生硬的公司招聘负责人,张婷婷满怀酸楚,走出闹哄哄的招聘现场。

  不甘人下的张婷婷通过在某大学任教的亲戚,插班上了该校开设的成人函授文秘大专班。两年后,张婷婷拿着大专文凭,理直气壮地又去那个人才市场应聘。果然,非常自信的她成功应聘到一大型超市,当上了办公室文员。在记者采访她时,已升为主管的她说起首次应聘经历,仍掩饰不住内心的情绪,她说,不就是弄了个文凭嘛,其实,我除了知道些办公室工作的名词术语外,我还是我,打字早熟了,财务也学过,就因为是中专生,让人看低了。

  在太原人才市场,前几年,许多应聘者都有类似张婷婷的经历。这两年此类事情有所减少,用人单位开始理智起来,注重起人才的实际能力了。但是,文凭和学历仍是用人单位必设的一道门槛。

  太钢某医院的主治医师刘某,今年已是40岁的“尴尬”年龄,原因是和她同时进医院的几个同事先后上了副高职称,由于她毕业于一所医专,虽然后来在山西医科大学进修过一年,但评职称时人事部门认为,进修结业证书不算本科文凭。就因为这,她到现在也没有评上副高。职称虽不是水平和职位的代表,但却和分房子、长工资等实实在在的福利挂着钩,也体现了人在单位的一种“尊严”。因此,因文凭不到位而耽误评职称,也是一件让人沮丧和无奈的憾事。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事业,家里有家务,外面有应酬,的确是“多事之秋”。没有文凭固然能活,但生活的质量可能要打折扣。分析中年人赶“文凭潮”现象,应该说,一部分人还是事业心驱使,想通过进修学习,增长学识,提升自我;还有一部分人是迫于“赶潮”,为了晋升,为了调资,为了分房,总得混个文凭吧,这便是一种趋时赶潮的无奈了。当然,还有人铤而走险,和假证贩子打起了交道。文凭引得人憔悴,以假充真混社会,个中的苦涩、艰辛和无奈,真是五味俱全了。

  D 名副其实正文凭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成人高考教育发展迅速,到2001年底,除普通高校函授、夜大外,我国成人高校共有686所,就读学员达456万人。我省目前共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18所,还有普通高校举办的全日制、函授、夜大等合计30所,2002年全省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员达15.61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5万人。而2003年的成人高考更是门庭若市,人数节节攀高。

  萝卜快了不洗泥,有市场就有需求。近年来,一些成人高校和普通高校函授站没有摆正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受经济利益驱动,牺牲教育质量,滥发文凭。2002年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134个成人教育函授站检查评估中,17个函授站被亮黄牌,并被处以在2003年成人招考中不安排招生计划的严厉处罚。

  教育专家和广大教师也发表看法,认为该给成人文凭的发烧现象泼瓢凉水了。

  省教育处成教处张处长介绍,就成人高校目前情况看,办学条件的改善与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不成正比的,无论校舍、图书、仪器,还是师资,都不能满足扩容需求。有些学校竟把招来的学员分散到很远的地方或地下室进行教学,引起学员不满和抱怨。还有的学校招生时又上网,又做广告,摊子铺得大,显得很正规,而在教学管理上却很松懈,考试和发证上都存在把关不严问题。这种利益驱动下的非正常现象势必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信誉。

  山西财大经管系的金教授坦率地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认为,现在“文凭注水”现象十分严重,一些成人高等学校的教育水平在下降。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没有学到真才实学,仅仅是在学校镀了镀金,混了个文凭。学校是教授知识的圣殿,决不能误人子弟,不能人为地降低文凭的“含金量”。

  山西电大的学籍管理和教学改革模式,曾受到省教育厅充分肯定和社会上的好评。采访中,山西广播电视大学聘任老师徐中教授,用略带江浙味的普通话对记者说,山西电大为什么牌子硬,为什么受到教育部门的肯定呢?因为20多年来,山西电大始终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始终严格培养学生,从不滥发文凭。有许多学生因为一两门课不及格,几年甚至十几年拿不上毕业证书,这就是宁缺毋滥,而这并没影响山西电大的招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