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没有哪项计划像863计划这样云集着如此之多的年轻人。据统计,目前仅863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中,青年专家就超过30%;而各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中,年轻人均占到一半以上。
尤肖虎,属虎,38岁。别看年龄不大,可他早已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必争之地”———第三代移动通信(3G)领域的一员虎将,担任863计划中最大的课题———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总体组组长也近两年了。
“863计划使我有了这样的机会。”尤肖虎说:“这里有鼓励创新、鼓励年轻人冒尖的环境和氛围。”在他的带领下,目前,中国3G的研究开发水平已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
尤肖虎无疑是中国3G的领头人物。对此,3G项目所在的“317主题组”负责人邬贺铨说:“当初,有资格出任这一职务的人中,有好几个人比尤肖虎资历更深、知名度更高,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个年轻人。”
“为什么?因为年轻人没有负担,而且会加倍珍惜这‘本不属于他们’的机会。”邬贺铨加重了语气:“技术进步的核心是创新,而推动创新的主体是年轻人。”
863计划专家组的一个共识是:实现863计划靠加班加点显然不行,必须靠人的智慧。于是,造就“有战略头脑的科学家,有科学头脑的战略家”便成为863计划的人才目标。
对此,有识之士认为,人才必须拿到更高层次上锻炼,什么层次锻炼什么人才,要培养帅才,就必须给其挂帅的机会。邬贺铨说:“说白了就是提供位子。”
但尤肖虎们绝不是为了“位子”,“为的是这份信任”。去年6月15日,3G实验系统进行业务演示,对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一次全面检验。专家组要求“后墙不倒”,即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距演示还有1个多月,一切已准备就绪,但尤肖虎依旧带着他的团队通宵达旦地工作。为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夜深人静时,年轻人们开着演示车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整套系统分毫不差地达到了预期要求。
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说过,一个高技术企业的人员组成应当是一个梯队,我们不可能要求这个梯队都是一流人才,但一定要有一两个或两三个尖子人才,“而这些尖子人才的水平就决定了整个梯队在国际科技竞争、高科技产业竞争中的位置”。
在863计划的项目中,年龄绝对是竞争的优势,甚至有许多项目是专门面向年轻人的。因此,一个奇特现象在863项目中屡见不鲜:排名最前的往往是“无名小辈”,而一些知名专家,甚至院士都排到了后面。
863专家组有一条硬性规定:专家组成员年龄不能超过60岁。这在今天算不得什么新闻,但在15年前,其震动无疑相当于一枚重磅炸弹。
有的老同志对此想不通:“文革”耽误了我们的科研生命,现在刚工作不久又被切下去了,公平吗?而邬贺铨认为,如果这样考虑问题就会耽误更多年轻人的科研生命,而这样一代一代耽误下去,年轻人永远都没机会。
863计划里的年轻人可谓“如鱼得水”。在信息领域“306主题组”,200多名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主题组负责人李世鹤将年轻人全部推上第一线,在这里,尚未毕业的研究生都有机会出国参加国际交流。
果然,中国100年电信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就在“306主题组”诞生了。
有人把“306主题组”比喻为信息领域的“黄埔军校”,这不仅因为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这里经受世界前沿高技术的洗礼,还因为,这里经常举办各类培训班,邀请世界信息领域的一流专家传播世界高技术,免费培养中国的尖端信息人才。
而“306主题组”不过是863计划中的一个水滴。有资料显示,15年来,863计划共培养博士生、硕士生1万多名,为研究机构,特别是企业和地方培训高科技应用和推广人才数十万名。
首任国家863计划联合办公室主任马俊如说:“培养人、造就人、吸引人是863计划的目标之一。”为此,863计划的所有机制都为人才的脱颖而出亮起了绿灯。
37岁的陈会明是中科院金属所副所长,1998年12月的一次会议上,他向863专家组的一位专家说起自己关于纳米碳管基础研究的进展。这位专家兴奋不已,当即让他在一页草稿纸上写下简单的项目建议书。5个月后,陈会明的项目通过专家论证,正式进入863计划。
很快,他的纳米碳管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其论文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后引起轰动。陈会明说:“如果不是那位专家的敏感,不是‘863’如此之快的办事效率,不是‘863’经费支持,我个人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中国纳米碳管研究也不会在关键时刻抢先世界一步。”
机制造就人才,机制更吸引人才。863计划吸引回来一大批海外留学人员,据统计,仅863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就有70%是归国人员。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李毅曾留学德国,他在国外便听说了863计划。1992年,30岁的李毅回到国内。次年,他的烟草花叶病毒研究申请了“863”项目,并很快获得863计划100万元人民币的支持。现在,这项技术已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李毅选择北京大学是因为那里聚集着20几位从国外回来的优秀人才,他们中的十几人申请到了863计划中的项目。“我们中的许多人是因为‘863’才回来的。”
于是,归国人员在863计划里“滚起了雪球”。对此,科技部部长朱丽兰说:“就像微软人说的,我们要创造一个机制,要用聪明人吸引聪明人,而且要培养更多的聪明人。”朱部长说:“863计划要把这个局开好。那么,我们就能为国家整个高技术的发展培养一支精锐部队,有了这支精锐部队,就能战无不胜。”
15年过去了,如今,“863”的这支精锐部队已捷报频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