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爱你不容易
2000年9月19日   时间:2000年9月19日 浏览数: 打印

  整整一个暑假,因孩子要上幼儿园、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的家长们疲于奔波,托人求情、筹钱借款、请客送礼……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能挤进各级重点名校。这一时刻的家长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多少钱都行,只要能上。”

  这是一组家长报的数字:一所省重点等级的幼儿园赞助费在7000元至1万元不等;省重点小学2.5万元至3万元不等;省重点初中3.5万至5万元不等,个别校甚至能达到8万元至10万元;中考落榜生要想择进省重点高中,以分数划线,最底线要交到3万元。进高校原本是以考分划线录取的,但家长们却四处托人,十分坚持地告诉记者,各高校都有机动名额,只要孩子考入公线(指省定录取分数线)就有点档(指名要某人档案)权利,这笔费用多则数10万元、少则三五万元不等。

  在许多行业都处在供大于求的今天,教育被视作最看好的卖方市场,经济学者更是将其视为拉动内需的经济新亮点。提高非义务教育类的学费已成为教育产业化的内容之一,择校现象更从几年前的隐性“交易”逐渐转为公开“竞标”。

  表面看,学校是依据教育成本开出的择校费。但实际从幼儿园到大学各名校所收的择校费,都远远高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成本。因为择校费属赞助教育性质,无论是交5000元还是5万元,对于希望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家长而言,完全是一种自愿的赞助行为。当然,多少因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影响而带来的“随行就市”势头,以及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电脑派位入学政策的执行,无疑都为择校费的陡增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家长为什么要节衣缩食,东借西凑地让孩子择名校?一位在机关工作的家长,有些无奈地对记者说:“即便砸锅卖铁,向亲戚朋友借,也要让儿子上名校。不择校怎么行?现在明摆着的事实是,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基本上找不到好工作。”

  对节节攀高的择校费,各界人士看法不一。全国政协的一些教育界委员说,目前我国中学生人均年教育培养成本为2000元至3000元,而择校费则要1万元至3万元不等,这给学生家长,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当孩子们知道上学要托人情、送红包时,他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但也有一些社会及教育学者的意见与之相反,认为有三大现实是我们无力回避的。一是“穷国办大教育”,靠国家财力在几年内大幅度改善从幼儿园至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及师资现状是不可能的。二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价码迅速增值,任何一个人都清楚“谁能占领知识的制高点,谁就能在21世纪竞争中取胜”。三是名校自身的“马太效应”,往往每到高考发榜时,家长自会发现,名校高考入学率基本都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