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联合国实施的国际维和行动累计已达到54次,有118个国家约75万余人参加了维和行动,其中有1656人献出了生命。2000年内进行的维和行动共有15项,总计有37733名维和人员,包括28538名士兵,7725名警官和14 70名军事观察员,分布在非洲、亚洲、巴尔干和中东地区。这一年,联合国维和行动计划经费达30亿美元,维和行动主要集中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地区困扰联合国国际维和行动的五大问题
前不久,发生在非洲塞拉利昂的当地武装大规模围攻与绑架维和人员事件以及国际维和部队在科索沃深陷泥淖、不断遭受阿族极端分子袭击事件,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联合国维和行动不仅面临着更加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同时还面临着新的挑战。
维和行动如何发挥作用
联合国成立之初,世界人口只有25亿,而现在世界人口已经增加了一倍以上,达到60亿,联合国的会员也增加了将近三倍,达到188个。《联合国宪章》提出的制止战争灾难,寻找结束各种武装冲突和战争带来灾难的任务同1945年一样繁重。但由于冷战后“新干涉主义”的抬头,一些西方势力极力把一个国家的内部冲突纳入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范畴。出现了假维和之名行干涉他国内政之实的现象,严重地损害了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形象和威望。一些国家的右翼势力甚至鼓动修改《联合国宪章》中的“不干涉内政原则”,认为实施维和行动无需得到当事国的同意。这将使《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基本原则遭到全面破坏,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基础也将不复存在。
是否应建立专职维和部队
《联合国宪章》明确地提出了维和的任务,但并没有对维和机制做出明确的规定,维和行动一直在摸索中前进。由于维和行动与集体安全的强制行动不同,其主要作用是监督停火、隔离冲突各方,目的并不是为了作战。因而,维和部队是根据安理会确定的任务由各国临时抽调组合在一起的。这往往使联合国维和行动难以对突发的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临时组合的部队缺乏统一的训练与指挥,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难以做到密切的配合与协同。特别是随着冷战后维和行动规模与职能的扩大,维和行动的风险也不断增大,临时组建的维和部队时常陷于尴尬和危险的境地。对此,国际社会中已出现改革维和机制、建立专职维和部队的争论。然而,建立专职的维和部队又会带来部队的训练、指挥、管理、经费与保障等一系列更为复杂的问题,对联合国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国际社会性组织来说又将是一个新的负担。在目前情况下,这一建议是难以被多数国家接受的。
维和部队能否配备重武器
按照《联合国宪章》要求,维和部队只能携带轻武器,对冲突的双方起到隔离劝阻、维持和平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一些热点地区的维和行动中,没有获得交战授权和做好作战准备的维和部队在受到袭击时常常无法保护自身的安全。面对拥有重武器的武装集团,不仅难以发挥维和作用,甚至连自卫能力都没有,往往成为冲突双方的人质。自联合国维和行动开展以来,已有1580多名维和部队人员为维和事业献出了生命,维和人员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对维和行动本身的一种“严重威胁”。对此,一些国家已提出“超越维和”的概念,建议使用更多的重武器,采取更强硬的手段。然而,这样的对策一旦实行,必然从根本上动摇维和行动的原则,将有可能导致本应站在冲突之外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卷入到冲突之中,成为冲突的一方,不仅不能起到维和作用,相反,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冲突,并使地区冲突演变为联合国导演的冲突,这恰恰违背了国际维和的初衷。
能否进行“积极军事打击”
在联合国维和部队受到攻击时是否应发动突然袭击来解救,已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由于在非洲维和行动中多次受到当地派系武装的袭击与绑架,联合国已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强硬态度,对袭击者采取“积极军事打击”。然而,这种做法只应作为维和行动中的特例,如果把这种“积极军事打击”作为解决维和部队与驻在国矛盾的常规做法,则极易造成冲突扩大与卷入派别争端的危险。
维和任务如何合理分配
2000年的国际维和行动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非洲已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一般地区上升为重点地区,在非洲的塞拉利昂进行着目前最大规模的维和行动。但西方大国在非洲维和问题上搞双重标准,一方面使非洲维和形势复杂化,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对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态度暧昧。有意插手非洲事务,但又不愿为此付出过多代价,尤其是美国在索马里“恢复希望行动”失败后,改变了其在非洲的外交策略,由直接干预转为间接“推动”,在向非洲派驻维和部队和出资等方面态度冷漠。有的大国为避免在维和行动中造成伤亡,出钱不出人。在目前执行维和任务的3万名人员中,发展中国家占了近80%,发达国家只有20%。为了减少伤亡,个别大国还以法令的形式对参加维和行动加以限制,甚至撤回在危险国度的维和士兵。如何对维和人员数量和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已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组织者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