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说大学东南飞是一件好事,那么我认为要加一个限制:对学校而言。
偏居一隅的遵义医学院将分校办到珠海,得到了相较于遵义可称为富翁的珠海的欢迎。学校既克服了地理封闭的欠缺,又赢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环境,生源不愁前景光明,对这样一件事不定性为好事是说不过去的。而且,它符合市场经济理论,资源应该得到有效配置,哪个地方发展潜力大,就向哪个地方汇集。
然而,如果将看待这件事的目光从遵义医学院扩大到贵州,乃至贵州所代表的西部,结论恐怕就不能下得这么轻松。
西部落后是社会现实,否则就不会有西部大开发一说。西部的落后成因复杂,而市场的因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东西部差距越拉越大。20多年来,市场是改革的取向,而东西部的现实差距决定资源在市场影响下的流动方向。人往高处走,是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形象概括。同理,市场这只手会驱赶包括教育等一切资源的东流。这对东流的个人及单位来说是好事,但这种好事堆积的结果,是整个社会的倾斜,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如果放任这种“马太效应”,就全社会这个大范围而言,未必是好事。诚如有人所言:如果没有相应条件,西部哪怕有一所高校也是多余的。不采取相应措施,这个结果可以预料。试想,一个没有大学的西部会是怎样一种情景?
遵义医学院在贵州,其最大的功绩在于给当地人提供了受教育机会,而西部省区所有大学的一个主要功能也在于此,为西部人才培养创造条件,提高西部人的素质。现在,遵义医学院发出了信号:西部大学要走了,西部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要减少了,这不能不说是西部的悲哀!
如果是私人投资办学,地点选择不容别人置喙。但作为政府教育投资,必须从全社会角度考虑。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中科院贵阳地化所搬到了广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贵阳地理封闭信息闭塞。作为站在学术前沿的贵阳地化所搬迁给了西部沉重一击:这里已经不适合尖端科研机构的生存。今天,遵义医学院的信号更加可怕:以承担教育功能为主的大学也觉得过得不好了。这值得西部地区深刻反思,为什么?
遵义医学院是地方院校,经费主要靠地方财政。而地方财政养的结果是要走,肯定不能令地方满意。但还是采取刚刚遭遇孔雀东南飞时的行政命令手段吗?现实已经证明不可行。据专家论证,所谓东西部差距,目前最重要的差距在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等累加起来的社会环境。而环境差异加剧财富悬殊。想留人留企业引资金,必须改善环境,这一点全靠西部自身努力。而财富差距导致的倾斜,则需要国家的宏观把握调控,要在全局范围内削减市场趋利带来的失衡。希望遵义医学院迁走的信号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惟如此,它才可能成为西部带有警钟性质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