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资助贫困大学生:一箭四雕的举措
2002年10月23日    时间:2002年10月23日 浏览数: 打印

  

  近年来,高校贫困学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可以说,各方都在努力支持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有开展青年助学行动的;有发动各界捐赠的,有个人慷慨解囊的,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助学贷款政策,2002年助学贷款指导性计划额度为71亿元。这些办法都应该是切实可行,但我以为,眼下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当数用人单位对贫困大学生的定向资助。

  10月1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拿出100多万元,在全国12所重点院校设立了定向资助金,资助那些既是优秀的,也是贫困的大学生,条件是给你两万元上学,你还我五年工作时间,该公司已用资助金“锁定”在校大学生20多位。消息还说,有些用人单位还承诺,只要毕业生到其单位工作至少5年,就不用还款。这个办法好,好就好在一是能有效地地解决贫困学生的学费问题;二是能留住人才;三是可以解决企业人才青黄不接;四是为大学生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可谓一箭四雕。

  有消息说,目前全国高等学校中大约有142万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虽然有助学贷款计划,但实施起来还有不少技术性的问题,贷款并非易事。靠社会各界义举虽也有效但也有限,杯水车薪难解大面积干涸。更让人感到难堪的是,有些大学生还没有拿到毕业证,就在为出国留学奔走,据说,有些名牌大学一个班就有60%以上的学生正在申请出国留学。于是有人惊呼,我们正在为西方发达国家培养人才,这恐怕不是危言耸听。人才流失眼下最严重的就是国有企业,10月9日《中国青年报》有消息说,某地化工局对所属的17家化工企业的人才流失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结果发现情况相当严峻,特别是近几年来新进的大学生的流失情况更是触目惊心。据统计,这17家企业中,新进的大学生在一年内的平均流失率为12%,两年内的平均流失率为35%,三年内的流失率为67%。最惨的一家大型国有化工企业,2000年共进了25名大学生,结果在第一年就走了4人,第二年又走了12人,到今年6月底,已走了24人,剩下的一名也在联系单位,今年年底前将远走高飞。

  留不住大学毕业生,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我想就是留与被留双方没有约束机制。企业一方,对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什么付出;学生一方,则由于就读期间没有受到用人企业的支持,双方没有协定或承诺,所以,大学毕业分配到企业后,就学生个人来说,自然还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他没有义务在一棵树上吊死,在人才流动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当然有权决定自己的去留。

  现在,有远见的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开辟了一条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新途径,这种定向资助办法不仅具有助人才、留人才、用人才的功能,也是用人与被用双方的双赢选择,一个是现在的付出,一个是今后的效力,这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没有主次之分,彰显平等关系的资助,较之于在大学中开辟贫困学生班,贫困生得到一点资助就要广为宣传就要频频亮相更易于接受,学生也更有尊严。我想,这样一个于学生于企业于国家都有好处的办法,理应受到企业界更多有识之士和在校贫困大学生的重视甚至效法。因为,只有春天的付出,才有秋天的收获,只有千千万万个企业(包括国企、民企、外企等等)都来关心支持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对贫困大学生实行定向资助,大学中的贫困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也只有千千万万个贫困大学生积极甚至主动与企业签约,我们的莘莘学子才能刻苦攻读,学以致用,产生效益,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