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深圳电 (记者李南玲、何广怀)作为一座新兴城市,深圳能培养本科以上学生的迄今只有一所深圳大学;深圳无名校,因为任何一所名校都需要至少50年的积累,而深圳只有20年的历史。经济飞速发展的深圳缺少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而深圳这方热土对全国的大专院校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在这种情况下,不按常规出牌的深圳去年9月在国内首创了一所“虚拟大学”园,并满怀豪情地喊出了“深圳无名校,名校在深圳”的口号。
“虚拟大学”原为网络大学的意思。深圳“虚拟大学”的特点是虚实结合,一方面是“逻辑概念”,即通过网络和各大学连接,另一方面是“地理概念”,即在深圳集中在一个地方或企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虚拟大学”突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让、风险投资几方面的工作,以发挥名校的“聚合效应”。
记者驱车来到位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虚拟大学”园。目前,办公地点暂时设在综合服务楼的三层,但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深圳市虚拟大学园”大楼正在紧张施工,预计今年年底完工。届时,“深圳市虚拟大学园”可为入园的各大学提供各自的办公室,还有各种现代化的教室、阅览室、会议室,并设有综合服务系统、通讯网络系统、孵化基地,为大学成果转化提供场地。
据了解,深圳“虚拟大学”园目前已有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西安交大、浙大、中国科大、哈工大等33所国内名校入园,还有17所国外大学成为“虚拟大学”园的国际网络成员。“虚拟大学”园对入园的大学要求蛮高:在自愿参加的前提下,必须是全国重点大学;必须是对深圳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而且学科与深圳产业相适应的大学。
主管这项工作的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应力介绍说,“虚拟大学”园不是单纯的网络教育,也不是类似于高等院校的大学园。它是基于深圳市城市发展的需要,其基本功能有三:一是发挥名校优势,形成多学科、高层次培训的教育基地,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二是创立大学技术成果转化的环境,使“官”、产、学、研更好地结合;三是积极创造大学和企业、大学和风险投资体系的交流与合作,为成果产业化创造机会,成为新产业和新企业的新源泉。为“栽”好这棵“梧桐树”,深圳市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如为入园的每所大学提供工作场地,并免去前两年的全部租金和物业管理费;无偿提供办公桌椅、文件柜、电脑、电话机及电话线路、计算机网络;以优惠价格有偿提供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公共会议室、车辆、文印、配套公寓等。
运转中的“虚拟大学”园每周末都要举行讲座,推广学校新成果,向企业介绍先进技术,营造出浓浓的学术气氛。入园的大学更是抓住这“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环境,积极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清华大学研制的石英晶体压力传感器在深圳迅速变成各种称重仪器、体重秤,畅销国外市场;香港科技大学在这里办起了成果转化基地,已有14个项目入驻;中国工程院为深圳地铁工程提供了战略诊断,并为深圳的一些重大工程决策提出了宝贵意见。
编者按:深圳市去年推出的“虚拟大学”园运转一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对于许多暂不具备著名或知名大学的地区来说,深圳市的这一举措是可资借鉴的。利用现代科技和资讯资源,为本地区本部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是现在和将来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深圳的“虚拟大学”园已迈出坚实的一步,但愿其他地区的教育界也能因应新时代新变化,因地制宜,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取得骄人业绩。